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虐龍屬

蜥臀目的一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虐龍屬
Remove ads

虐龍屬(屬名:Bistahieversor)又稱「比斯提毀滅龍」,是暴龍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約7450萬年前[1]。化石過去曾被歸類於後彎齒龍艾伯塔龍,在2010年被建立為新屬。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Remove ads

發現歷史與命名

Thumb
虐龍的想像圖
Thumb
虐龍與人類的體型比較圖

在1990年,新墨西哥州發現一個部分頭顱骨與骨骼,當時被歸類於後彎齒龍[2]。在1992年,新墨西哥州發現另一個不完整的頭顱骨、身體骨骼,來自於一個未成年個體[3]。在1998年,美國土地管理局的新墨西哥州土地內,發現一個完整頭顱骨與部分骨骼,一度被認為屬於艾伯塔龍亞科、或是屬於艾伯塔龍的未研究標本[4]

在2000年,古生物學家湯瑪斯·卡爾(Thomas Carr)、湯瑪斯·威廉森(Thomas Williamson)等人研究這些新墨西哥州標本,認為牠們不屬於後彎齒龍,而可能是懼龍的新種[5]。在2010年,卡爾、威廉森等人再度研究這些化石,發現牠們不屬於後彎齒龍、艾伯塔龍,應該是暴龍超科的新屬,因此建立為新屬,模式種希氏虐龍Bistahieversor sealeyi[1]。虐龍的屬名意為「Bistahí的破壞者」,Bistahí來自於納瓦霍語,意指化石的發現地點,eversor拉丁文意為破壞者;種名則是以新墨西哥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Paul Sealey為名[1]。一度被歸類於艾伯塔龍的化石,成為正模標本(編號NMMNH P-27469)。其他化石則被標名為副模標本

Remove ads

敘述

虐龍的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科特蘭組(Kirtland Formation)地層,目前已發現兩個化石,分別屬於成年個體、未成年個體。成年個體的體型估計達8至9公尺長,重2.5至3.3噸,是暴龍超科中最大的非暴龍科成員[6][7]。虐龍的口鼻部上下側高,顯示這並非暴龍等進階型暴龍類才有的特徵。虐龍具有64顆牙齒。頭顱骨的眼睛上方有額外洞孔,被推測是容納氣囊處、減輕頭部重量。下頜邊有稜脊。根據虐龍的頭部關節,牠們的頭部作出動作時,可避免關節脫落[8]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