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夜光蟲科夜光蟲属的一种蟲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夜光藻(學名:Noctiluca scintillans),屬於甲藻門單細胞生物(英語:dinoflagellate),俗稱海耀[1],又稱夜光蟲,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台灣也被稱作藍眼淚[2],為一種在海中生存的非寄生甲藻,能作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這種藻類之所以能發光,是因為其體內數以千計的球狀胞器中,具有螢光素─螢光素酶,這些胞器就像微型的電源供應器,讓夜光藻在感受到周遭環境的變化時發出螢光。要看到夜光藻的形態也需在顯微鏡下放大100倍才能看見的。
夜光藻為異養有機體,它能夠吞噬,會以浮游生物、矽藻、甲藻、細菌,甚至魚卵為食,有文獻指出,矽藻為夜光藻最愛的食物;它也能以光合作用生存[3]。 夜光藻進食是用其觸角來把食物放進口裡吃掉。而它的觸角只有一個。
夜光藻在世界各地的分布範圍相當廣泛,通常在沿海地區、河口或是大陸棚淺水區即可看到此藻類的蹤影,因為這些地區通常有豐富的浮游生物,讓夜光藻有充足的食物來源。
甲藻類生物以吃浮游生物維生。
有時一些游泳者在海中會看到夜光藻發出的光芒,因隨著海浪浮動,因此又被稱為「海上幽靈」或「海上鬼火」[4]。
甲藻類所形成的不只是赤潮,形成的顏色取決於的藻類液胞,例如一旦綠藻類大量聚集,即會形成「綠潮」[5]。
甲藻類本身並無毒性,但其吞食浮游生物之後,體內會留下大量的氨,這些氨會被藻類排泄出來至附近水域,有些特殊甲藻類則能將之轉化為神經毒素(例如亞歷山大藻),造成該水域中的生物死亡。
夜光藻的生物發光現象又被稱為「藍眼淚」,在世界各地皆有類似現象,在中華民國的墾丁、花東海岸和外島即時有所見,2012年4月在馬祖地區即出現大量「藍眼淚」現象[6]。據報導,知名導演李安當初拍《少年Pi的奇幻漂流》時,本欲將此景加入片中,因數量不夠多而作罷[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