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薩爾特里奧獵龍(學名:Saltriovenator,意為「薩爾特里奧的獵人」)是角鼻龍類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早侏羅世錫內穆階的義大利,模式種是扎氏薩爾特里奧獵龍(Saltriovenator zanellai)。雖然尚未發現完整骨骼,但一般認為薩爾特里奧獵龍是種大型兩足食肉動物,類似角鼻龍。[1]
薩爾特里奧獵龍屬 化石時期:錫內穆階早期
~ | |
---|---|
模式標本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
演化支: | 鳥吻類 Averostra |
演化支: | †角鼻龍類 Ceratosauria |
屬: | †薩爾特里奧獵龍屬 Saltriovenator Dal Sasso et al., 2018 |
模式種 | |
†扎氏薩爾特里奧獵龍 Saltriovenator zanellai Dal Sasso et al., 2018
|
1996年8月4日,業餘古生物學家安傑洛·扎內拉(Angelo Zanella)在義大利北部薩爾特里奧的薩爾諾瓦大理石採石場尋找菊石時,發現第一具薩爾特里奧獵龍遺骸。扎內拉在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因此該機構在接到通知後派出一個小組去調查該發現。在喬治·特魯齊的指導下,克里斯蒂亞諾·達爾·沙索和阿爾伯托·盧瓦爾迪成功挖出一些明顯含有骨骼的岩塊。在出土前不久,這具骨骼被採石場開採大理石的炸藥炸成了碎片。石塊在固定後被浸入甲酸中1800小時以釋放其中的骨骼。[1]最初,報告中說總共收集了119塊骨頭碎片;[2][3]這個數字後來增加到132。然而,大多數碎片都無法準確識別。[1]
2000年,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化石展覽。因此,達爾·沙索臨時給這具被視為新物種的恐龍骨骼起了個義大利語名字——薩爾特里奧龍(Saltriosauro,有時也被拉丁化為Saltriosaurus),但當時仍為無資格名稱。[1]
2018年12月,達爾·沙索(Dal Sasso)、西蒙·馬加努科(Simone Maganuco)和安德里亞·考爾(Andrea Cau)將該標本命名並敘述。模式種是扎氏薩爾特里奧獵龍(Saltriovenator zanellai),屬名取自化石發現地和拉丁語venator(意為「獵人」,是獸腳類學名中常見的後綴)。作者指出,屬名中的後綴venator也是拉丁語中對古羅馬角鬥士的稱呼。種名紀念扎內拉。因為這篇文章是在電子雜誌上發表,所以生命科學標識符是使這個名字有效的必要條件。屬的標識符為8C9F3B56-F622-4C39-8E8B-C2E890811E74,物種的標識符為BDD366A7-6A9D-4A32-9841-F7273D8CA00B。薩爾特里奧獵龍是第三隻來自義大利的恐龍與第一隻來自阿爾卑斯山的恐龍,也是繼棒爪龍後第二隻來自義大利的獸腳類。[1]
正模標本MSNM V3664發現於薩爾特里奧組,可追溯至距今約1.99億年的錫內穆階早期,由下頜碎片組成。已發現約10%的骨骼,包括一顆牙齒、一個右夾骨、一個右前關節骨、一根頸肋、背肋和肩胛骨碎片、一個保存完好但不完整的叉骨、肱骨、第二掌骨、第二指骨第一節、第三指骨第一節、第三指骨第二節、第三手爪骨、第三遠側跗骨、第四遠側跗骨和第二至第五近側跖骨。正模標本個體很可能在被衝到海里之前就死在了一個古代海灘的岸邊。死後,遺骸遭受長時間沖刷,許多骨骼在此期間遺失。[1]
雖然該物種不是水生的,但根據岩層中的菊石判斷,屍體所處的環境可能是遠洋帶。該地區盛產海百合、腹足類、雙殼類、腕足類和苔蘚蟲。[4]沉積發生在淺碳酸鹽台地和較深盆地之間的斜坡上。各種各樣的劃痕、溝槽和條紋表明這隻動物的屍體受到了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啃食。標本代表一個亞成年個體,接近其最大尺寸,年齡估計為24歲。[1]
由於遺骸過於零碎,不可能直接測量動物的大小,因此,敘述作者將這些化石與幾種體型大致相似的獸腳類進行比較。通過與脆弱異特龍標本MOR 693進行比較,他們保守地得出結論:薩爾特里奧獵龍正模標本個體至少有7到8米長。這將使得該屬成為在阿連階之前已知最大的獸腳類,比侏羅紀晚期的角鼻龍長約25%。與角鼻龍相比,它的體長為730厘米,臀部高度為220厘米,顱骨長度為80厘米。腿骨長度大約是80到87厘米,表明其體重是1160到1524公斤。另一種方法是從已知的前肢長度推斷。根據獸腳類動物的肢體比例可推算出後肢長度為198厘米。那麼股骨將有822到887毫米長,表明重量為1269到1622公斤。[1]
薩爾特里奧獵龍的確切分類不能確定,但被視為一種獸腳類。[2][3]達爾·沙索最初將其歸入堅尾龍類,[5]但後來認為其可能屬於異特龍超科。在這兩種情況下,薩爾特里奧獵龍的生存時期都要比其所在演化支的其他成員早大約2000至3000萬年。[6]本森在他對大龍屬的評論中認為它是腔骨龍超科成員。[7][8]叉骨的存在[6]可能支持將其歸入堅尾龍類的分類鑑定,儘管叉骨已被報道來自某種腔骨龍超科。[9][10]
2018年的敘述論文進行了大規模的系統發育分析,發現它是一種基礎角鼻龍類,為柏柏爾龍的旁系群。 [1]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 ||||||||||||||||||||||||||||||||||||||||||||||||||||||||||||||||||||||||||||||||||||||||||||||||||||||||||||||||||||||||||||||||||||||||||||||||||||||||||||||||
薩爾特里奧獵龍化石沉積於一個開放的海洋環境中,屍體可能是從最近的陸地沖入海中,骨骼上存在的Sedilichnus未定種表明無脊椎動物正在清理屍體。[1]薩爾特里奧組的一部分被視為海底斜坡的一部分,該斜坡可能是風暴潮影響下到達的開闊潮下帶,且底部洋流恆定。[1]自侏羅紀開始,在赫塘階至錫內穆階期間,倫巴第盆地西部存在一片寬闊的陸地區域,在那裡形成了溫暖潮濕的古氣候。[11]薩爾特里奧組發現的恐龍化石可能已經在Arbostora海浪(位於瑞士薩爾特里奧組北部)的作用下被移出該區域。[12]它是一個靠近薩爾特里奧組的出露構造隆起,形成位於Nudo山(東部)和Granoso山(西部)的兩個近沉降盆地之間的分界線。[12]它沉積在一個碳酸鹽台地上,該台地與從西到東南的其它更廣闊區域相連,在北部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淺水灣,沉積地層受地壘和構造岩控制。[12]一些所謂的「紅土」露頭還發現了古土壤,包括薩爾特里奧以西十幾公里處的Castello Cabiaglio-Orino。[13][14]這些露頭表明,現在的馬焦雷湖區域在赫塘階至錫內穆階期間曾被森林覆蓋,莫爾特拉肖組發現的大型植物碎片證明了這一點。[11]這些植物化石已在Cellina和Arolo(馬焦雷湖東側)之間的區域發現,化石時期與薩爾特里奧組相同。[15]當時的植物群包括本內蘇鐵目(Ptilophyllum)、南洋杉科(Pagiophyllum)和掌鱗杉科(Brachyphyllum),這些物種皆分布於內陸乾熱環境中。[15]薩爾特里奧獵龍可能來自附近的陸地,如距發現地較遠的Trento地台。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麼這種獸腳類很可能是當地最大的掠食者。[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