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尼塞語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叶尼塞语系

葉尼塞語系(Yeniseic),又稱葉尼塞-奧斯佳克語系(Yenisei-Ostyak[notes 1])是分布在西伯利亞中部葉尼塞河流域的一個語系。作為擬議的德內–葉尼塞語系的一部分,葉尼塞語系被認為是「首次證明新舊大陸語系存在符合傳統比較-歷史語言學標準的語系關係」的一部分。[2]目前僅存的葉尼塞語是凱特語

快速預覽 葉尼塞語系, 使用族群 ...
葉尼塞語系
使用族群葉尼塞民族
地理分佈西伯利亞葉尼塞河
歷史上曾占據西伯利亞大部及蒙古
譜系學分類德內-葉尼塞語系?
  • 葉尼塞語系
原始語言原始葉尼塞語
分支
北 (凱特-尤格語族)
南 (阿林-科特語族) †
Glottologyeni1252[1]
Thumb
Thumb
葉尼塞語系各語言的分布(1600)
關閉

有人認為水名學遺傳學數據說明,葉尼塞語在古代曾在更大的區域內使用,包括中國北部和蒙古的部分地區。[3]還有人認為,17世紀來記錄的葉尼塞語分布代表了相對較近的北遷,葉尼塞語的原鄉位於貝加爾湖以南。[4]

葉尼塞人與匈奴可能有聯繫,匈奴貴族可能說一種類似於旁普科爾語的南葉尼塞語支語言。[5]根據語言學和民族地理學資料,建立了後趙人可能說一種類似於旁普科爾語的語言。[6]

匈奴語為突厥語系蒙古語系貢獻了大量借詞,有可能最終來自葉尼塞語,如「」「可汗」「答剌罕」「騰格里」等等。[7]這一結論主要分析自漢語文獻中記錄的匈奴語。

介紹

  • 原始葉尼塞語(500 BC之前;元年左右分裂)[8]
    • 北葉尼塞語支(700左右分裂)
    • 南葉尼塞語支
      • 科特–阿桑(1200左右分裂)
        • 科特語(Kott)(19世紀中葉滅絕)(zko)
        • 阿桑語(Assan)(19世紀之前滅絕)(xss)
      • 阿林–旁普科爾(550左右分裂)
        • 阿林語(Arin)(19世紀之前滅絕)(xrn)
        • 旁普科爾語(Pumpokol)(1750年之前滅絕)(xpm)
        • ? 羯語 (4世紀)
  • 雅斯京語(Yastin)(更早時滅亡)
  • 雅林語(Yarin)(更早時滅亡)
  • 拜科特語(Baikot)(更早時滅亡)

據推測,匈奴語匈人語可能屬於南葉尼塞語支。尤格語、旁普科爾語、阿林語和阿桑語早在18世紀消亡,科特語在19世紀末消亡,雅斯京語、雅林語、拜科特語則更早消亡。只能從17世紀的毛皮稅記錄中確定其屬於葉尼塞語系,但除了部分專名外,其語言已蕩然無存。芬蘭語言學家Castrén發表了詳細的語法和詞典。尤格語在1960年代絕種,俄國學者Werner對這種語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表了詞典、語法和傳統故事。如今只有凱特語還在使用中,約有1000個左右的老人懂這種語言。

分布

凱特語是現存唯一的葉尼塞語,也是已知的最北端的葉尼塞語。據史料記載,在俄羅斯征服西伯利亞的同時,凱特語沿葉尼塞河向北擴展。[9]如今,克特語主要在西伯利亞最北部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圖魯漢斯克區的Kellog和Sulomay等村莊使用。葉尼塞斯克到Vorogovo、Yartsevo、克季河上游一帶,曾分布著最近才消亡的尤格語。

可以構擬阿林語、旁普科爾語、科特語和阿桑語在現代早期的分布。阿林語分布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以北,與其關係密切的旁普科爾語則分布在其以北以西的克季河上游。科特語和阿桑語是另一對關係密切的語言,分布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以南、坎河以東的地區。[10]從地名可以看出,葉尼塞人可能居住在布里亞特共和國外貝加爾邊疆區蒙古國北部。例如,外貝加爾邊疆區可見地名ši,可能與原始葉尼塞語sēs「河」有關,可能來自一種未被記載的葉尼塞語。看上去像葉尼塞語的地名甚至延伸到黑龍江[4]

Václav Blažek根據水名數據認為,葉尼塞語曾分布在更遠的西部,例如更西部的河名šet可能也來自原始葉尼塞語sēs「河」。[11]

起源與歷史

Thumb
亞歷山大·沃文的說法,匈奴境內有葉尼塞語人群。

根據一份2016年的研究,葉尼塞語人群及其語言可能源於阿爾泰山脈貝加爾湖附近,葉尼塞人與古愛斯基摩人有關。[12]葉尼塞人可能還是從白令陸橋回遷的代表,德內-葉尼塞語門則是白令陸橋外人口輻射的結果。[13]

愛德華·瓦伊達在西伯利亞觀察到,環北極地區的葉尼塞語水名系統明顯重疊在早期的烏戈爾語、薩摩耶德語、突厥語和通古斯語上。因此,有人提出葉尼塞語原鄉當位於貝加爾湖、蒙古北部和上葉尼塞盆地之間,瓦伊達稱其為被葉尼塞語先民「遺棄」的地區。[4]另一方面,Václav Blažek (2019)則根據水名證據認為,葉尼塞語最初分布在天山山脈帕米爾高原北坡,後來沿額爾齊斯河順流北上。[11]

因此,西伯利亞中北部的現代葉尼塞人並非原住民,而是最近才北遷的。俄羅斯探險家在西伯利亞注意到了這一點:據記載,從17世紀起,凱特人沿葉尼塞河向北擴展,從葉洛圭河到庫列伊卡河。[9]根據這些記錄,現代凱特語似乎代表了葉尼塞遷徙的最北端。 北遷可能與匈奴的衰落有關。從漢語文獻來看,葉尼塞語可能是匈奴中重要的少數民族,[14]但由於資料缺乏,這些觀點很難得到證實。[15][16]

亞歷山大·沃文認為,至少部分匈奴人(可能是貴族、統治階級)說葉尼塞語。[5]他認為與突厥語相比,匈奴語同葉尼塞語的相似程度更高;他還讚揚了Stefan Georg的工作,即論證「騰格里」(突厥語和蒙古語中的「天」>「神」)如何源於原始葉尼塞語tɨŋVr[7]

還有人認為,葉尼塞語匈奴精英在西遷中經歷了向烏古爾語支語言替換,最終成為匈人。不過,也有人認為匈奴語的核心的葉尼塞語。[17]

愛德華·瓦伊達 (et al. 2013)提出,匈人的統治精英說的是一種葉尼塞語,並影響了當地的其他語言。[3]

建立後趙族的語言似乎與葉尼塞語一致。[5]後來的研究表明,與凱特語等相比,羯語更接近旁普科爾語[6]瓦伊達用地理數據證實,蒙古北部的葉尼塞語水名完全是旁普科爾語,從而證明了葉尼塞語和羯語在語言和地理上的接近性。

在俄羅斯征服西伯利亞開始後,南葉尼塞語支的衰落可能由於阿林語和旁普科爾語向哈卡斯語楚利姆語發生了轉移,科特語和阿桑語也向哈卡斯語發生了轉移。[10]

語系特徵

葉尼塞語同西伯利亞語支南部語群、薩摩耶德語支鄂溫克語共享很多區域特徵,包括遠距離鼻音和諧、古塞擦音變為塞音、後置介詞附著語素補語從句等。[18]葉尼塞語的名詞性附著語素與地理上相鄰的語系的語法格系統非常相似。葉尼塞語在西伯利亞語言中也比較獨特,如聲調前綴式動詞屈折與高度複雜的詞法音位學變化。[19]

據描述,葉尼塞語最多有4個聲調,最少沒有聲調。這些「聲調」與聲門化、元音長度和氣聲同時出現,與尚未發展出聲調的上古漢語的情形極其相似。葉尼塞語的動詞形態非常複雜。

更多資訊 北支, 南支 ...
人稱代詞
北支 南支
凱特語 尤格語 科特-阿桑 阿林-旁普科爾
科特語方言 阿桑語 阿林語 旁普科爾語
1單 āˑ(t) āt ai aj ai ad
2單 ūˑ ū au au au u
3單 būˑ uju ~ hatu(陽)
uja ~ hata(陰)
bari au adu
1復 ɤ̄ˑt ~ ɤ́tn ɤ́tn ajoŋ ajuŋ aiŋ adɨŋ
2復 ɤ́kŋ kɤ́kŋ auoŋ ~ aoŋ avun ajaŋ
3復 būˑŋ béìŋ uniaŋ ~ hatien hatin itaŋ ?
關閉

下表展現了葉尼塞語系的數詞及構擬的嘗試:[20]

更多資訊 詞義, 北支 ...
數詞
詞義 北支 南支 構擬
凱特語方言 尤格語 科特-阿桑 阿林-旁普科爾
SK 科特語 阿桑語 阿林語 旁普科爾語 Starostin
1 qūˑs χūs huːtʃa hutʃa qusej xuta *xu-sa
2 ɯ̄ˑn ɯ̄n iːna ina kina hinɛaŋ *xɨna
3 dɔˀŋ dɔˀŋ toːŋa taŋa tʲoŋa ~ tʲuːŋa dóŋa *doʔŋa
4 sīˑk sīk tʃeɡa ~ ʃeːɡa ʃeɡa tʃaɡa ziang *si-
5 qāˑk χāk keɡa ~ χeːɡa keɡa qala hejlaŋ *qä-
6 ~ à àː χelutʃa ɡejlutʃa ɨɡa aɡɡɛaŋ *ʔaẋV
7 ɔˀŋ ɔˀŋ χelina ɡejlina ɨnʲa onʲaŋ *ʔoʔn-
10 qɔ̄ˑ χɔ̄ haːɡa ~ haɡa xaha qau ~ hioɡa hajaŋ *ẋɔGa
20 ɛˀk ɛˀk iːntʰukŋ inkukn kinthjuŋ hédiang *ʔeʔk ~ xeʔk
100 kiˀ kiˀ ujaːx jus jus útamssa *kiʔ ~ ɡiʔ / *ʔalVs-(tamsV)
關閉

下表是另外一些基礎詞及構擬的嘗試:[20]

更多資訊 詞義, 北支 ...
其他詞彙
詞義 北支 南支 構擬
凱特語方言 尤格語 科特-阿桑 阿林-旁普科爾
SK NK CK 科特語 阿桑語 阿林語 旁普科爾語 Vajda Starostin Werner
落葉松 sɛˀs sɛˀs šɛˀš sɛˀs šet čet čit tag *čɛˀç *seʔs *sɛʔt / *tɛʔt
sēˑs sēˑs šēˑš sēs šet šet sat tat *cēˑc *ses *set / *tet
tʌˀs tʌˀs tʌˀš čʌˀs šiš šiš kes kit *cʰɛˀs *čɨʔs *t'ɨʔs
手指 tʌˀq tʌˀq tʌˀq tʌˀχ tʰoχ ? intoto tok *tʰɛˀq *tǝʔq *thǝʔq
樹脂 dīˑk dīˑk dīˑk dʲīk čik ? ? ? *čīˑk *ǯik (~-g, -ẋ) *d'ik
qɯ̄ˑt qɯ̄ˑti qɯ̄ˑtə χɯ̄ˑt (boru ← 突厥語) qut xotu *qʷīˑtʰi *qɨte (˜ẋ-) *qʌthǝ
kɤ̄ˑt kɤ̄ˑti kɤ̄ˑte kɤ̄ˑt keːtʰi ? lot lete *kʷeˑtʰi *gǝte *kǝte
kʌˀn kʌˀn kʌˀn kʌˀn kin ? lum ? *kʷɛˀn *gǝʔn- ?
kɛˀd kɛˀd kɛˀd kɛˀtʲ hit het kit kit *kɛˀt *keʔt ?
2 ɯ̄ˑn ɯ̄ˑn ɯ̄ˑn ɯ̄n in in kin hin *kʰīˑn *xɨna *(k)ɨn
ūˑl ūˑl ūˑl ūr ul ul kul ul *kʰul *qoʔl (~ẋ-, -r)  ?
樺木 ùs ùːse ùːsə ùːʰs uča uuča kus uta *kʰuχʂa *xūsa *kuʔǝt'ǝ
雪橇 súùl súùl šúùl sɔ́ùl  čogar  čɛgar šal tsɛl *tsehʷəl      *soʔol *sogǝl (~č/t'-ʎ) 
關閉

與其他語系的可能關係

2008年之前,很少有語言學家認為葉尼塞語和其他語系有什麼關係,有人認為葉尼塞語同歐亞大陸的大多數作通型配列語言有遙遠的聯繫。

德內-葉尼塞語門

2008年,西華盛頓大學愛德華·瓦伊達提出了葉尼塞語同北美洲納-德內語系的發生關係。[21]在論文發表時(2010),很多納-德內語和葉尼塞語專家都對這份工作給予了積極的評價。[22]賈雷德·戴蒙德對論文集的批判性評論[23]和2011年末瓦伊達的回覆[24],清楚地表明這問題到目前仍不是定論。2011年,Keren Rice和賈雷德·戴蒙德還發表了另外兩篇關於該論文集的評論。

卡拉蘇克語系

卡拉蘇克假說將葉尼塞語同布魯夏斯基語聯繫在一起。A.P. Dulson[25]和V.N. Toporov[26]等人提出了這一觀點。目前最著名的卡拉蘇克假說倡導者無我推測,布魯紹人是印歐人征服印度河流域後,從中亞遷徙出的一部分。[27]

漢藏語系

Tailleur[28]和Werner[29]指出,M.A. Castrén (1856)、James Byrne (1892)、G.J. Ramstedt (1907)等最早提出的一些關於葉尼塞人群遺傳關係的論文認為,葉尼塞語是漢藏語系的北親。Kai Donner[30]和Karl Bouda後來也重新提出了這些觀點。[31]一份2008年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葉尼塞語和漢藏語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並舉了幾個可能的同源詞[32]高晶一 (2014)發現了12個同源的漢藏語-葉尼塞語基本詞,並認為這些詞不可能是由一方借入另一方的。[33]愛德華·薩丕爾也提出了納-德內語系與漢藏語系之間的關係,即「漢德內語系」。他大約在1920年開始相信,納-德內語同漢藏語的關係比其他美洲語系更接近。[34]愛德華·瓦伊達提出的德內-葉尼塞語系再次引起了語言學家的興趣,如Geoffrey Caveney (2014),研究了支持漢-德內假說的證據。

德內–高加索語系

Bouda在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的各種文獻中描述了一個語言網絡,除了葉尼塞語和漢藏語還包括北高加索語系布魯夏斯基語,其中一些形式被稱作「漢-高加索語」。R. Bleichsteiner[35]、O.G. Tailleur[36]、已故的斯塔羅斯金[37]和Sergei L. Nikolayev[38]等人的著作中都有關於這些聯繫的記載。J.D. Bengtson、[39]V. Blažek、[40]約瑟·哈羅德·格林伯格[41]M. Ruhlen[42]等人也提出了這一假說,並常將其擴展到德內–高加索語。George Starostin繼承了其父在葉尼塞語、漢-高加索語和其他領域的工作。[43] 這一理論在其他語言學家那裡很有爭議,或被視為過時的理論。[44][45][46]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