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華萊士線(英語:Wallace's Line)是生物地理學中,區分東洋區(又名極東區[1]:60)和澳大拉西亞區的分界線。1854年到1862年英國動物地理學者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在馬來群島研究島嶼上的動物時,注意到婆羅洲與蘇拉威西島、峇里島和龍目島之間,似乎有一條隱形的界線將兩邊的生物分開;界線以西接近東南亞的生物相,界線以東則接近新幾內亞的生物相。華萊士注意到:峇里島的鳥類與爪哇島幾乎相同,但在距峇里島僅約30公里的龍目島,卻只有50%的鳥類相同。為紀念他的發現,科學界將劃分這兩區的界線稱為華萊士線。
「華萊士線」這一名稱最早是由托馬斯·赫胥黎在1868年致倫敦動物學會的一封信件中提出,但是他延伸該線至菲律賓西側。此後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生物地理學者一直嘗試劃出一條明確的界限,以區分亞洲與澳洲的生物相;許多學者在華萊士線的基礎上提出延伸或修正,如韋伯線(Weber's Line)、里德克線(Lydekker's Line)和赫胥黎線(Huxley's Line)等。
20世紀起隨著科技的進步、聲納的發明,人類開始對海洋進行海底探測,逐漸對海底地形有更多了解,其中發現華萊士線與海平面下降約120 ~ 150公尺的陸地海岸線一致。推測在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因此婆羅洲及峇里島等島嶼曾經與亞洲大陸相連,新幾內亞和鄰近島嶼則曾與澳大利亞相連;而華萊士線劃過的地方仍然有海洋的阻隔,如婆羅洲與蘇拉威西、峇里島與龍目島之間。由於動植物多以陸行方式散布遷移,因此即使距離較近,多數動植物也無法跨過海洋的阻隔。
麻六甲海峽最淺處僅深25公尺,巽他海峽更淺,僅深20公尺,巨大船舶的擱淺事故時有發生;由於龍目海峽與望加錫海峽水深均遠深於麻六甲海峽,因此華萊士線經過之處也可供超過24萬噸級麻六甲型(Malacca-Max)以上的超級油輪通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