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中國(英語:Free China)是冷戰時期對1949年遷台後的中華民國的代稱,主要由中華民國本身[1]:136[2][3][4]、西方國家、大韓民國[5][6]使用。相對概念為別稱為「紅色中國」或「共產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背景

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多次擊退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並在內部鎮壓打擊中共地下黨,維持在台澎金馬的統治,兩岸分裂。在制度及意識形態上中華民國與西方國家親近,因此名稱暗喻相對於共產黨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屬於「自由世界」的一分子。[原創研究?]

使用

Thumb
《自由世界畫報》(Free World Pictorial),是美國新聞處於冷戰時期在台灣發行的半月刊,每期約9000份,主旨是宣傳美國,以及中華民國與美國的合作。當中以自由中國稱呼中華民國。

1949年6月29日,《中央日報》刊登前行政院副院長外交部長吳鐵城所述的消息「自由中國運動正醞釀發起中」。此後,中華民國各類組織、媒體開始大量使用「自由中國」一詞。1949年11月創刊的《自由中國》雜誌被視為自由中國運動的延伸。1951年至1953年,美國中情局以日本為基地,開展針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情報活動,稱為「自由中國抵抗運動」,負責人蔡文治。此項情報活動雖非中華民國政府領導,但仍被視為自由中國運動一部分[1]:133—138

1956年7月,行政院新聞局西德首都波昂設立自由中國新聞社[7]。1961年7月15日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設立自由中國新聞資料供應社、12月31日設立比利時自由中國新聞資料供應社。[8]

1982年10月,蘇聯異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吳三連之請訪問台灣,曾以《致自由中國》為題在台北中山堂發表演說,稱「在這裡三十三年來不斷地向全世界顯示著,如果中國大陸不淪入共黨之手,整個中國都會達到像台灣一樣高度發展的水平。「你們也有一個更大更光明的希望,那就是被奴役國家的人民,不會無限度的忍耐下去,當他們的統治者們面臨嚴重危機的時候,他們就會揭竿而起來推翻暴政。」[9][10]

2020年4月,美國企業研究院研究員丹妮爾·普萊特卡英語Danielle Pletka馬克·蒂森英語Marc A. Thiessen以《無論你喜歡與否,台灣就是自由中國》為題撰文。文中對中華民國抗擊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成功表示讚揚,稱台灣島主體民族就是「中國人」,只要名稱是「中華民國」,台灣就不只應承認和「人民共和國」的不同,更應擁抱「中華民國」。[11]

2021年1月8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凱莉·克拉夫特將於近期訪問台灣,並稱台灣「展現出一個『自由中國』所能達成的成就」。[12]

參見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