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对胎儿的教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胎教是對尚未出生的胎兒進行外界刺激,比如播放音樂,以期在嬰兒出生之前促進其智力發育的努力,被視為中醫學的一個傳統做法[1]。
「胎教」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朝,那時胎教的基本含義是孕婦必須遵守的道德、行為規範[2]。
中國南北朝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教子》中說:「在者聖王有胎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聲音滋味,以禮節之。」宋代朱熹在其《小學集注·立法》中指出:「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 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清代康有為的《大同書》也說:「天下之人皆出子胎,胎生既誤,施教無從。然而胎教之地,其為治者之第一要地」。
高麗王朝時期胎教(태교)的概念傳播到了朝鮮半島,但胎教真正開始流傳則是在朝鮮王朝時期。1800年師朱堂李氏(1739年—1821年)寫作了一本著作《胎敎新記》。和中醫的說法類似,朝鮮半島的胎教也是側重孕婦及其丈夫在孕婦懷孕期間的心中勿生邪念方面。一個韓國的百科全書把胎教定義為懷孕期間孕婦應該遵守的一些規則,包括謹慎言行、勿生邪念等[3]。
目前在網際網路上搜索 fetal education(胎教),結果絕大多數都是介紹胎教在中國的情況或者中國的網站。但中國的不少關於胎教的文章喜歡杜撰一些在歐美國家進行的研究成果[4][5]。 在德國,部分婦產科醫生會建議產婦適當聽些舒緩的音樂,被認為是能安撫肚中胎兒。
中國的胎教有時被分為廣義胎教和狹義胎教。其中廣義胎教是指孕婦採取的精神、飲食、環境、勞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狹義胎教是對胎兒有針對性地,積極主動地給予信息刺激。[6]
在有「胎教」概念的少數幾個國家之外,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通常只有針對孕婦營養均衡、適度運動、休息之類的孕婦保健方面的教育,即廣義胎教。
在韓國,胎教的方式包括對胎兒講話,聽音樂,大聲朗讀童話,進行瑜伽,等等。這些方式包括廣義胎教和狹義胎教。
對胎兒進行信息刺激的做法有爭議。胎教的支持者常常通過證明胎兒的觸覺、聽覺的發育,說明胎兒有能力感受到外界刺激,以證明胎教的科學性。
然而中華兒童保健學會副主任委員丁宗一擔心胎教可能對胎兒造成傷害,認為「通過刺激,胎兒有所反應的確是事實,但如何證明這是一種良性的,而不是惡性的反應,要給出的嚴格證明是非常複雜的,缺少了這樣的證明的科學只能是偽科學」[2]。科普作家方舟子也認為胎教是「中國特色的偽科學。」[7]
另外,胎教因其主張功效經常被歸類於後天優生學[6]。然而優生學(即主張控制生育來達到優生的辦法)在今天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被認為是偽科學或者有潛在種族主義[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