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寮族(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作佬族),又稱老族(英語:Lao people)、僚人,是東南亞的一個台語民族。大部分居住於泰國(約2200萬)和寮國(約400萬)。泰國的寮族大部分聚居於東北地區,但也有很多出外打工者在其他地區,如曼谷工作。寮族使用寮語或者伊善語的各種方言。很多人認為這兩種語言實際上是一種語言。由於20世紀泰國的泰化運動,在泰國東北地區的人更願意使用「伊森人」這個詞。但實際上寮族作為一個整體,仍有很多文化上的共通之處。
早在中國西漢古籍中,就有寮族,僚人的記載,屬駱越(雒越)族一支,分布在從廣西、廣東、四川,雲南、貴州、海南到中南半島的廣闊地區。他們最早生活在奠邊府市一帶,後南下湄公河平原成為寮國主體民族(神話中坤布倫一子在勐唐建國)。他們同化與趕走老聽族,後受吳哥王朝統治,至瀾滄王國建國後獨立。
寮族的歷史包含了寮國的歷史以及伊森地區的歷史。二者分殊始自19世紀,1827年,永珍昭阿努王起兵反對暹羅(今泰國)遭到鎮壓之後,大批居民從現今寮國地區遷徙至伊森地區,使得寮國本土人煙稀少。兩個地區的分裂被1893年及1904年的法暹條約確認,使得伊森和寮國兩地區之間的分界成為暹羅和法屬印度支那的邊界。
此後,泰國及寮國逐漸向分別以泰族及寮族為中心的民族國家轉型。在伊森地區,這意味著「泰國化」,即加強人民對泰國的忠誠度。這尤其導致了許多年輕人寧願自認為伊森人而非寮族,因為「伊森」(原意為「東北部」)暗示隸屬於泰國,而「寮族」則表示對寮國效忠。相對地,在寮國,同樣的過程激發了提倡寮族語言及文化作為國家語言及文化的行動。同時他們屬於大泰族與泰國的小泰人不同,不願被混為一談。
寮國的寮族人口是300萬左右,占該國人口的50.3%左右(其餘大部分人是殘餘的山嶽民族,老聽族與老松族)。在寮國,民族學意義上的寮族主要指老龍族(低地寮族)。在泰國,寮族占全國人口約三分之一,主要聚居在伊森(約1500萬)和曼谷(據估計至少有100萬自伊森移來的寮族),在中部泰國地區,也有民族學意義上的寮族存在,不過他們已經逐漸同化入占主體地位的泰族中了。在柬埔寨,也有小規模的寮族社區,主要是在原寮國國的屬地上丁省(寮國稱為川登省)。在越南和中國也有小規模的寮族分布。各國寮族僑民的人數不詳,大約估計在50萬人左右,主要是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和巴特寮戰爭造成的難民。
值得注意的是,在暹羅(今泰國)最後的一次官方普查中,寮族作為單獨的種族,占到了全國人口的一半。作為「泰國化」的一部分,「寮族」現已不作為單獨的種族被統計,因此,究竟泰國人口中多少人有寮族血統,今日已經不再清楚。
寮族說的語言是寮國語和伊善語。這兩個語言都存在有許多不同的方言。其中萬象方言已經被接受為寮國語的標準語言;伊善語當中並沒有標準方言,不過大部分的伊善語方言都能夠和萬象方言相互溝通。寮國語和伊善語大部分的差異是在於伊善語中擁有大量借自泰語的字詞,或者是因為19世紀後期寮國族和伊森族分隔開來之後,彼此採用了不同的新詞來稱呼外來的新概念(比如說「機車」在伊善語中是lot motorcy,而在寮國語中是lot jak)。
伊森族與寮族在經濟上都很貧窮,這是因為他們居住的土地相對而言比較貧瘠而且氣候乾燥。因此寮族最常見的生活方式就是自給農業(subsistence farming),另外擁有少數幾個都市中心。
寮族和伊森族信仰的是上座部佛教。寮族和伊森人的飲食特色為魚露、辣椒和糯米。不過它們的飲食也吸收了一些法國料理和越南料理的元素。由於寮族所居住的鄉村地區比較貧窮,這讓他們的食物材料和伊森族比起來更為有限。
寮族和伊森族的民俗音樂是Mor Lam風格(樂器是蘆笙,由貴州傳入)。自從1980年代開始,來自於伊森族的Mor Lam音樂已經在文化上對寮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他們與泰族不同,喜歡居住在近山的地方。皇清職貢圖說寮國人體皆刺花。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