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印度诗人(1861-1941)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孟加拉語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孟加拉族文學家、音樂家、哲學家和反現代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

快速預覽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Rabindranath Tagore, 出生 ...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Rabindranath Tagore
Thumb
出生(1861-05-07)1861年5月7日
 英屬印度孟加拉管轄區加爾各答
逝世1941年8月7日(1941歲—08—07)(80歲)
 英屬印度孟加拉管轄區加爾各答
職業詩人、劇作家、哲學家、
作曲家、藝術家
公民權 英屬印度
創作時期孟加拉文藝復興
獎項 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
施影響於D.R. Bendre安德烈·紀德川端康成Kuvempu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巴勃羅·聶魯達奧克塔維奧·帕斯

簽名Thumb
關閉
Thumb
泰戈爾和他的妻子(1883年)
Thumb
1924年在清華大學講學
Thumb
1931年在德國
Thumb
泰戈爾的半身塑像,位於愛爾蘭都柏林聖史蒂芬綠地
文學
Thumb
文學
各國文學
記事總覽
出版社文學期刊
文學獎
作家
詩人小說家
其他作家

在西方國家,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則兩者皆是,因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

生平

泰戈爾出生於英屬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他的父親戴賓德納特·泰戈爾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家中的第14子。

泰戈爾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17歲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1878年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6年,他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各級學校必選的文學教材[2]。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許多抨擊英國殖民統治政論文章。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榮譽的人[2]:p209-

他反對英國在印度建立起來的教育制度,反對這種「人為」的、完全服從的、死背書、不與大自然接觸的學校。為此他在他的故鄉建立了一個按他的設想設計的學校,這是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的前身[3]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1941年,泰戈爾在其生日留下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演講《文明的危機》[4],數個月後與世長辭,享壽80歲[5]

文學成就

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遊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6],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他的散文的內容主要是社會政治教育,他的詩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內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寫自然和生命。在泰戈爾的詩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樣性就是歡樂的原因。同時,他所表達的愛(包括愛國)也是他的詩歌的內容之一。

印度國歌《人民的意志》和孟加拉國國歌《金色的孟加拉》都使用了泰戈爾的詩[7][8]威爾弗雷德·歐文威廉·勃特勒·葉芝被他的詩深受感動,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他的《吉檀迦利》譯成英語,1913年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9]

泰戈爾是印度近代中、短篇小說的創始人。他的小說多取材於孟加拉河流域,多以抨擊殖民主義統治,斥責封建道德習俗為主題。《太陽與烏雲》、《飢餓的石頭》、《妻子的信》都是永遠受人喜愛的名篇。世人一致認為長篇小說《沈船》、《戈拉》是泰戈爾長篇小說的代表作,是孟加拉語最偉大的小說。《沈船》通過青年大學生羅梅西曲折複雜的戀愛、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與爭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間的尖銳矛盾,批判了包辦婚姻以及青年男女婚前不允許見面的陋習。《戈拉》則通過著力塑造愛國知識分子戈拉的形象,提出了消除宗教偏見,實現各民族解放才是愛國主義的課題。兩部小說所提出的問題,都是當時印度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0]

思想

泰戈爾的思想植基於古印度的泛神論,吸收了《奧義書》和《神贊》裏人神一體、人我交融的哲學,用詩的語言,對生命加以肯定和禮讚。[11]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也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沒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作品

泰戈爾以他的詩集聞名,不過他也寫過小說、評論、短篇故事、遊記、劇本以及上千首歌。在泰戈爾的散文中,短篇故事是最受大家重視的。他的作品以其節奏、流暢及樂觀著稱。許多的故事都是來自看似簡單的題材:平民。泰戈爾非小說的作品中包括了歷史、語言學及性靈層面的事物。泰戈爾也寫過自傳,他的遊記、評論及演講彙編成幾卷,包括Europe Jatrir Patro(來自歐洲的信)及Manusher Dhormo (人的信仰)。他和愛因斯坦的談話 "Note on the Nature of Reality"放在附錄中。在泰戈爾誕辰150週年時,他所有的作品依年代順序以孟加拉語出版,總共約八卷[12]。2011年時哈佛大學出版社維斯瓦·巴拉蒂大學一起出版了《The Essential Tagore》,是泰戈爾作品英文選集中最完整的一份[13]

詩集

  • 故事詩集》(1900)
  • 新月集》 (1903)
  • 吉檀迦利》(頌歌集)(1910)
  • 園丁集》(1913)
  • 漂鳥集》(飛鳥集)(1916)
  • 流螢集》(1928)
  • 邊緣集》(1938)
  • 生辰集》(1941)

小說

  • 短篇《還債 (泰戈爾)》(1891)、 《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 (1894)
  • 中篇《四個人》(1916)
  • 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妹》(1932)

劇作

  • 頑固堡壘》(1911)
  • 摩克多塔拉》(1925)
  • 人紅夾竹桃》(1926)

散文

  • 死亡的貿易》(1881)
  • 中國的談話》(1924)
  • 俄羅斯書簡》(1931)

歌曲

評價

作家冰心:「泰戈爾是貴族出身,家境優越,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他的作品感情充沛,語調明快,用辭華美。格調也更天真,更歡暢,更富神秘色彩。而紀伯倫是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在講為人處世的哲理,於平靜中流露出淡淡的悲涼。」[14]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