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網絡暴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網路霸凌(英語:cyberbullying),又稱網路欺凌、網路暴力、網暴[1],是指一種在網路上發生的霸凌事件,乃因網路普及而未及時糾正的網路世代的新興產物。根據加拿大對網路霸凌有深入研究的教育者、西北地區基瓦廷區教育局的教師貝爾西[2]的定義,網路霸凌是[3]:
“ | 一種涉及對資訊及通訊技術技術的應用,以支援針對個人或群體進行惡意的、重複的、敵意的行為,以使其他人受到傷害。 | ” |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0年5月27日) |
網路欺凌在許多情況下是現有傳統欺凌的延伸。[4]學生如果在網際網路上遭受欺凌,大多數情況下在此之前也曾以其他更傳統的方式(例如,身體上或言語上)遭受過欺凌。很少有學生只在網際網路上遭受欺凌;這些網路受害者通常是身體更強壯的學生,這導致欺凌者更喜歡線上對抗,而不是在學校進行面對面的接觸。[4]
2010 年代,美國的公眾意識有所提高,部分原因是由於一些備受矚目的案件。[5][6]一些美國州和其他國家已經通過了打擊網路欺凌的法律。[7]一些法律旨在專門針對青少年網路欺凌,而另一些法律則涵蓋了身體騷擾的範圍。在成人網路騷擾案件中,這些報告通常首先提交給當地警方。[8]法律因地區或州而異。
研究表明,網路欺凌受害會造成許多嚴重後果。[9]關於網路欺凌負面影響的具體統計資料因國家和其他人口統計資料而異。一些研究人員指出,可能有一些方法可以使用現代電腦技術來確定和阻止網路欺凌。[10]
其他研究表明,在COVID-19 大流行期間,網路欺凌事件有所增加,當時許多青少年和成年人被隔離在家中,因此,與大流行之前相比,他們上網的頻率更高。例如,一項發表在《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關於成年人的研究發現,支援網路欺凌的態度以及網路欺凌犯罪行為都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增加。[11]然而,另一項針對6,500多名4-12年級加拿大青少年的研究並未發現網路欺凌參與率更高。作者推測,這可能是由於父母在孩子在家時對其線上活動進行更密切的監控和參與的結果。[12]
網路噴子是一種常見的欺凌形式,發生在線上社群(例如網路遊戲或社群媒體)中,目的是引起反應或干擾,或者僅僅是某些人的娛樂行為。[13][14]網路跟蹤是另一種形式的欺凌或騷擾,使用電子通訊手段來跟蹤受害者;這可能對受害者構成可信的威脅。[15]
並非所有線上上或社群媒體上的負面互動都可歸因於網路欺凌。研究表明,網路上也存在導致同伴壓力的互動,這可能對相關人員產生負面、正面或中性的影響。[16][17][18]
由於網路的匿名特性,使得使用者往往不用表明身分,僅靠一個名稱,即通行整個網路。也因此,這類型的網路使用者藉由網路的此一特性,會展現出與日常生活不同的型態。常見的網路霸凌方法有:
此章節論述以兩岸三地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8年7月31日) |
2015年5月2日,有網友發表微博聲稱,成都武侯祠內諸葛亮所書《前出師表》石刻被人刻上了「路培國到此一遊,二〇一五四三十」的字樣。儘管媒體強調「不排除有人故意栽贓,冒用別人的名字留言」的可能性[19],但中國網友仍發起了缺乏認定證據的大規模人肉搜尋行動,致使同名者無辜遭受網路霸凌帶來的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困擾。[20]
2020年3月28日起,同人創作平台Archive of Our Own疑似由於大陸明星肖戰粉絲舉報而在中國大陸遭到封禁[21][22][23][24],引發部分同人文化愛好者和網站使用者不滿,並與肖戰粉絲一方發生爭端。爭端中,一名同人作者的支持者遭到人肉,粉絲公布了其就讀的學校並要求校方將其退學處理[25]事後被澄清為造假。
根據無綫電視明珠台節目《明珠檔案》報導[26],一些在香港的著名網站,例如高登論壇,經常可以找到上述第三、四項手法的霸凌實例。當中一個例子,包括在網上留言性騷擾香港大學的社會運動人士陳巧文、電話和電子郵件恐嚇街頭劇團好戲量的成員等等。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黃成榮指,網友很多時受集體行動影響,「人做我又做」地進行「起底」(人肉搜尋),不覺自己的霸凌行為可將一個人摧毀,實十分危險。黃成榮直言,作出這類網路霸凌行為的人,是名副其實「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痛苦身上」。他解釋,不少人會透過在網上作出霸凌或「起底」行為,從而獲得快感和滿足感。
有時網友更是把「起底」行為當作網路遊戲的一種,比賽誰人可以取得更多資料,令自己在網路世界受認同。
黃成榮指,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可能真的曾受過霸凌,所以藉網上空間平衡心理,或感覺現實生活苦悶,藉此行為找「樂趣」,不會考慮當事人的感受;即使知道「出事」,亦會對自己說「人人都咁做」以減低罪惡感[27]。
2015年4月21日,藝人楊又穎由於長期在職場遭受霸凌,因查覺熟悉友人於網路暗中造謠傷害,又於現實中安慰她,對於此事感到煎熬。於台中市住處吸入過量氦氣輕生身亡,得年24歲。[28]
2022年1月23日,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前夕,身為中華台北隊冬奧選手的黃郁婷在個人微博、Instagram及Facebook上分享在美國鹽湖城培訓時[29]身著中國大陸國家隊冬奧隊服的影片,招致臺灣民眾及媒體(多數為泛綠)對她的網暴[30][31]。2月2日深夜,黃郁婷刪除了影片。之後她發文說明,該服裝是由中國大陸的友人提供,並表示運動歸運動,「在運動界裡,我們沒有國籍之分,大家賽場下都是很要好的朋友!」,但仍未能平息台灣各界對她的網暴[32]。對此,中華奧會副主席蔡賜爵回應「現在選手在備戰期間,我們避免要讓她心情受到影響外,也要提醒跟教育她,有一些細節也要自己拿捏好[33]。」
2022年3月3日,台灣體育署宣布,由於黃郁婷在賽事前後「一再出現爭議言行,損害代表團形象和台灣的民眾情感」,因此決定即日起停止補助內兩年的訓練與比賽經費。黃郁婷對此再次表達抱歉,承諾會避免再發生同樣錯誤。[34][3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