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i/ˈwɪkiː/)是一種可通過瀏覽器訪問並由使用者協同編輯其內容的網站。沃德·坎寧安於1995年開發了最初的wiki。他將wiki定義為「一種允許一群使用者用簡單的描述來建立和連接一組網頁的社會計算系統」[1]。
有些人認爲[2],wiki系統屬於一種人類知識的網路系統,讓人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字進行瀏覽、建立和更改,而且這種建立、更改及發佈的成本遠比HTML文字小。與此同時,wiki系統還支援那些面向社群的協同寫作,爲其提供必要的幫助。最後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一個社群,wiki系統爲這個社群提供簡單的交流工具。與其它超文字系統相比,wiki有使用簡便且開放的特點,有助於在一個社群內共享某個領域的知識。
詞源
wiki 取自夏威夷的Wiki Wiki公車,源自夏威夷語「wiki」,本是「快速」之意[3]。wiki的中文翻譯有維客、圍紀、快紀、共筆和維基等等,其中「維基」一詞是中文維基百科人特別爲維基百科而創,屬於維基媒體的專用術語。隨著「維基」一詞能見度增加,常被泛用爲wiki的主要音譯名。[2]
歷史
wiki軟體由軟體設計模式社群開發,用來書寫與討論模式語言。沃德·坎寧安於1995年3月25日成立第一個wiki網站:WikiWikiWeb,用來補充他自己經營的軟體設計模式網站。他發明wiki這個名字以及相關概念,並且實作第一個wiki引擎。坎寧安說自己是根據檀香山的Wiki Wiki公車取名的,「wiki」在夏威夷語爲「快速」之意,這是他到檀香山學會的第一個夏威夷語[來源請求],故他將「wiki-wiki」作爲「快速」的意思以避免將「這東西」取名爲「快速網」(quick-web)[4][3][5]。
坎寧安說,wiki的構想來自他自己在1980年代晚期利用蘋果電腦HyperCard程式作出的一個小功能[6]。HyperCard類似名片整理程式,可用來紀錄人物與相關事物。HyperCard管理許多稱為「卡片」的資料,每張卡片上都可劃分欄位、加上圖片、有樣式的文字或按鈕等等,而且這些內容都可在查閱卡片的同時修改編輯。HyperCard類似於後來的網頁,但是缺乏一些重要特徵。
坎寧安認為原來的HyperCard程式十分有用,但創造卡片與卡片之間的連結卻很困難。於是他不用HyperCard程式原本的創造連結功能,而改用「隨選搜尋」的方式自己增添了一個新的連結功能。使用者只要將連結輸入卡片上的一個特殊欄位,而這個欄位每一行都有一個按鈕。按下按鈕時如果卡片已經存在,按鈕就會帶使用者去那張卡片,否則就發出嗶聲,而繼續壓著按鈕不放,程式就會為使用者產生一張卡片。
坎寧安向他的朋友展示了這個程式和他自己寫的人事卡片,往往會有人指出卡片之中的內容不太對,他們就可當場利用HyperCard初始的功能修正內容,並利用坎寧安加入的新功能補充連結。
坎寧安後來在別處又寫了這樣的功能,而且這次他還增加了多使用者寫作功能。新功能之一是程式會在每一次任何一張卡片被更改時,自動在「最近更改」卡片上增加一個連往被更改卡片的連結。坎寧安自己常常看「最近更改」卡片,而且還會注意到空白的說明欄位會讓他想要描述一下更改的摘要[7]。
特徵
奧德·坎寧安和波·路夫(Bo Leuf)在《Wiki之道——網上快捷合作》一書中描述wiki概念的幾個本質特徵:
- wiki允許任何使用者在wiki網站內剪輯任何頁面或新建頁面,不需要任何額外的附加元件,只需透過普通的網頁瀏覽器即可。
wiki中使用者使用很多方式來編輯。通常需要透過文字標記式語言。
應用
wiki在一些需要內容管理系統的企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8]、JotSpot和SocialText是創wiki企業應用的先河。wiki可以在高校教育環境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但是直到2006年,wiki應用於教育的案例在全球都比較少。wiki除了被用來建立網站外,也被用作編寫部落格。wiki在中小學教育方面,可以作為學生協助學習的平台。
實施
wiki軟體是執行wiki的群組軟體之統稱,允許使用常見的Web瀏覽器建立和修改網頁,被作為應用程式伺服器在多個網頁伺服器上運作。
導覽
在大多數頁面的文字,通常有大量的超文字連結到其他網頁。大多數wiki有一個反向的功能,它顯示所有連結到一個給定頁面的頁面。
認可與安全
wiki的基本設計理念是,與其避免人們犯錯,倒不如讓人們更方便地修正錯誤。因此,wiki固然相當開放,但它有一個有助檢驗最近新增頁面正確性的功能。幾乎每一個wiki網站都有的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最近修訂」頁面——一個列出最近修訂的特殊頁面,或是一個在特定時間範圍內所做修改的列表。[9]:20一些wiki可以對此清單作出過濾,篩去小修改或利用自動指令碼所做之修改(所謂「機器人」)。[9]:54 大部分wiki網站的頁面編修紀錄頁都擁有以下功能:可檢視過去的修訂版本,亦可在任何兩個修訂版本之間進行差異對比。編輯者可以利用修訂歷史瀏覽並且恢復此條目的前一版本;顯示差異功能則能讓編輯者更容易決定是否有必要做此更改。一個普通的wiki使用者可以在「最近修訂」頁面瀏覽差異、查閱歷史、甚至恢復到先前的版本。這個過程基本上是很流暢的,具體細節則要看用的是哪款wiki軟體。[9]:178
為了避免人們做出差劣的編輯,有些wiki引擎可以對內容編輯權限進行各種程度的限制,以確保一篇或一組條目的品質。當有人修改某個條目時,願意維護該頁面的使用者(們)會收到通知,讓他/她得以馬上對新編輯進行審查。[9]:109
有些wiki會提供「巡邏校訂」(patrolled revisions),讓有權限的編輯者在正當(非破壞)的修訂上做標記。[10]而「標記校訂」(flagged revisions)則是讓普通使用者無法看見尚未通過評審的修訂。
wiki提供至少一個標題搜尋,有時是一個全文搜尋。搜尋的可延伸性取決於wiki引擎是否使用一個資料庫。一些wiki(如PmWiki)使用文字檔案[11]。MediaWiki的第一個版本採用文字檔案,但它在21世紀初被李丹尼爾克羅克覆寫成一個資料庫應用程式。
另外有時可以對wiki使用Google等外部搜尋引擎的限定網域搜尋功能以獲得更精確或更全面的結果。
規則
為了保證內容的品質,大部分wiki系統或其所建立的社群都有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策略和指導方針,用以對使用者的使用行為進行有一系列的規則控制。
比如維基百科總結成以下五個方面:維基百科是一部自由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代表的是一個中立的觀點;維基百科自由編輯內容;維基百科的編輯者應該以一種尊重和文明的方式互相交流;維基百科沒有一成不變的規章,但不可以自由修改規則。
社群
有許多的wiki社群是私密的,尤其是企業的wiki。企業的wiki有可能只允許內部員工修改。
參考文獻
參閲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