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屬宣城市,地處徽文化的核心區,是徽菜、徽墨、徽商和徽劇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徽廚之鄉」、「徽墨之鄉」、「無徽無成鎮,無績不成街」的美譽。績溪縣西與黃山區、歙縣、旌德縣接壤,東與浙江省臨安市交界,南與歙縣相連,北與宣城市寧國市、旌德縣毗鄰。為低山丘陵山區,西部為黃山支脈,東部為西天目山脈,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2007年3月18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區域總面積為1,126平方公里。
根據安徽省宣城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績溪縣常住人口為138784人[2],男性人口占比50.65%,女性人口占比49.35%,年齡結構中0-14歲占比12.97%,15-59歲占比56.98%,60歲以上占比30.05%,65歲以上占比22.24%。
績溪縣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區,西部為黃山支脈,東部為西天目山脈,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縣域為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素稱「宣徽之脊」。境內大鄣、大會、大獒三山鼎立,從東北向西南、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的清涼峰海拔1787.4米,是績溪的最高處;南端的江村環海拔125米,是績溪的低谷。徽嶺山脈綿亙中部,分縣境為嶺南、嶺北兩部分,兩地的語言和風俗習慣也有很大的差異。
境內河流交錯,溝穀縱橫,2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條,總長831千米。主要河道登源河長55千米,揚之河、大源河各長40千米,三河流域面積582.5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52.6%。此外,戈溪、黃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長15千米。北流之水屬長江水系;南流、東流之水屬錢塘江水系。 績溪生物資源豐富,地形地貌多樣,氣候四季分明,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到75.4%,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績溪建於唐永泰二年(766),唐至宋宣和三年(1121)屬歙州,此後至清屬徽州府(路)。民國時期先後屬安徽省蕪湖道和第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後屬徽州專區。1956年元月徽州專區與蕪湖專區合併後屬蕪湖專區。1961年4月徽、蕪分置後復屬徽州。1988年元月劃入宣城地區。[3]
現代考古工作者發掘了績溪縣境內胡家山、水渣山、方家園、社屋山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說明,早在五六千年前,這裡的人類已有較高的物質文明,是較發達的農業區,屬於「馬家浜文化」、「仰韶文化」系統。尚古時期,這裡的先民屬古越族。
- 夏、商朝:屬揚州。
- 周朝:先屬吳,後屬越。
- 戰國:屬楚。
- 秦:屬會稽郡(治吳,今蘇州市)。
- 漢:先屬丹陽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區),後屬新都郡。
- 晉:稱新安郡。
- 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置良安縣,屬新安郡。
- 唐:永泰二年(766年),置績溪縣(治今華陽鎮),屬歙州,屬宣歙池觀察使(治宣城,今宣州市區)。貞元三年(787年),歙州改屬宣歙道(仍治宣州)。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歙州改屬宣歙池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治宣州)。大順二年(891年),歙州改屬寧國軍節度使(治宣州)。天復三年(903年),廢寧國軍節度使,改為都團練使。唐末,為吳王楊行密控制區,仍舊制。
- 宋: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績溪縣(仍治華陽鎮)改屬江南道歙州(仍治今徽城鎮)。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甲辰(二十四日),改歙州為徽州(仍治歙縣)。
- 元:二十一年,屬江浙行省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即宋(韓林兒)龍鳳三年,屬朱元璋江南行省徽州路,旋改徽州路為興安府。吳(朱元璋)元年(1367),改興安府為徽州府。
- 明:洪武元年(1368),屬中書省徽州府。十三年正月,屬六部直隸徽州府。永樂元年(1403),屬南京直隸徽州府。
- 清:順治二年(1645)九月,屬江南省徽州府。康熙六年(1667),屬安徽省徽州府。咸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占領江南大部分地區,清廷將皖南地區府、州、縣改由浙江巡撫代管,績溪縣在清軍占領期間屬安徽寧池太廣道徽州府。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徽州府改屬徽寧池太廣道(治寧國府,今宣州市區)。
- 民國:元年(1912),裁府,直屬安徽省。3年設道,屬安徽省蕪湖道。17年,廢道,直屬安徽省。20年初,設首席縣長制,歸宣城縣長節制。同年10 月,屬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所休寧)。27年4月,屬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區。29年3月23日,直屬皖南行署,同年8月,改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4月30日,績溪縣解放。5月13日,成立徽州專區,屬皖南區。1952年4月13日,屬安徽省徽州專區。1956年1月12日撤徽州專區,隸屬蕪湖專區。1961年4月13日,複設徽州專區,績溪縣屬之。1971年3月,徽州專區改稱徽州地區,仍屬之。1988年1月1日,劃屬宣城地區。[4]
績溪縣東臨浙江臨安縣,南與西南臨安徽歙縣,西接旌德縣和太平縣,北靠寧國市(縣級)和旌德縣。
績溪多山多水,《寰宇記》說「以界內乳溪與徽溪相去一裡,回轉屈曲並流,離而複合,謂之績溪,縣因名焉」。境內有許多山高於1000米,其中清涼峰最高點達1787.4米,而境內最低點只有125米高。績溪是長江流域和錢塘江流域的分水嶺。
績溪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華陽鎮、臨溪鎮、長安鎮、上莊鎮、揚溪鎮、伏嶺鎮、金沙鎮、瀛洲鎮、板橋頭鄉、家朋鄉、荊州鄉和生態工業園區。
2009年,績溪縣完成生產總值27.51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完成財政收入3.8億元,比上年淨增1.03億元,增長37.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6.81億元,增長5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億元,增長19.0%;進出口總額2574萬美元,年均遞增32.9%。2008年在安徽省縣域分類考核居三類縣第一,發展速度在宣城市居第一;2009年人均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等主要指標繼續居全省同類縣第一,發展速度居全市前列。[6]
績溪的一個特產是徽墨,即徽州墨,是中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天下墨業在績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績溪有其二——績溪人汪近聖、胡開文,尤以胡開文名冠海內外,從1782年開設至今,久傳不衰。
2010年10月12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正式授予宣城市績溪縣「中國徽墨之鄉」榮譽稱號,績溪縣委書記張平接受「中國徽墨之鄉」授牌。
- 清涼峰
- 龍川胡氏宗祠
- 太平軍攻城圖壁畫
- 奕世尚書坊
- 馮村進士坊
- 胡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 霞間窯址
明清以來,績溪縣望族疊出,詩書相繼,名人輩出,被譽為「邑小士多」。
績溪縣十餘萬人口中,5個大姓為胡姓、汪姓、程姓、章姓、周姓[7]。胡姓共有四大宗脈,北門金紫胡、龍川尚書胡、城東遵義胡、湖裡明經胡[8]。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屬於龍川胡,胡雪岩和胡適屬明經胡。[9]而明經胡為李姓後裔,故又稱「李改胡」。[10]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