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結集,佛教術語,「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


上座部佛教

典籍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說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經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北傳佛教記載,在佛滅六百餘年後[1](或佛滅四百年後[2]),以犍陀羅國迦膩色迦王為施主,由脇尊者發起,於迦濕彌羅國,選拔五百比丘結集三藏造《毘婆沙論》[3]。在不知曉或不承認各部派阿育王時代第三次結集的文獻中,將此次結集稱為第三次結集。

南傳佛教的第四次結集,又稱「阿盧寺結集」,指的是公元前一世紀末葉,於斯里蘭卡瑪杜勒的阿盧迦寺舉行結集,參加結集的是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即摩訶毗訶羅住部)的五百阿羅漢。首次把巴利語三藏寫在貝葉上成為文字記錄 。

記載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有關傳說,其中四百九十九人為阿羅漢世友尊者為上座[4],作《優婆提舍論》注釋經藏,作《毘奈耶毘婆沙論》注釋律藏,作《阿毘達磨毘婆沙論》注釋論藏[5],其中論藏註釋便是《大毘婆沙論[2]。完成後迦膩色迦王以赤銅為鍱,鏤刻筆錄,建塔珍藏,不允許此論在迦濕彌羅國之外流傳[6]

考證

  •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三:王因以道問人而解答各異,問了脅尊者,尊者即答:「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弟子部執,師資異論,各據聞見,共為矛盾。」王甚痛惜,乃發心宣令,召集聖哲,結集三藏。共五百賢聖,以世友菩薩為上首,次第造論、釋經、釋律各十萬頌,計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備釋三藏[7]
  • 婆藪盤豆法師傳》中說:「佛滅後五百年中,有迦旃延子羅漢,於薩婆多部出家,與五百羅漢及五百菩薩,共撰集薩婆多部阿達磨。」 [8]
  • 西藏所傳:迦膩色迦王迦濕彌羅國耳林精舍,集五百羅漢、五百菩薩、五百在家學者,使結集佛語。自此以後,十八部異說,悉認為真佛教,又記錄律文;其經論有未記載的,今亦記錄。 [9]

以上三說,聖嚴法師認為,《大唐西域記》僅以世友一人稱菩薩,《世親傳》加上五百菩薩,西藏的又加上五百在家學者,並將此次結集形容成為通含一切的佛教,實則僅是一切有部的結集。因而,三說之中,當以《大唐西域記》較為可信。同時,此次結集的成果,是二百卷的《大婆沙論》,可是現存的該論之中,卻有「昔迦膩色迦王時」的字樣,推想其內容業已經過後人的增補了。[10]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