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結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四次結集,佛教術語,「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
佛教大綱 ![]() |
![]() 初期佛教 |
![]() |
北傳佛教記載,在佛滅六百餘年後[1](或佛滅四百年後[2]),以犍陀羅國迦膩色迦王為施主,由脇尊者發起,於迦濕彌羅國,選拔五百比丘結集三藏造《毘婆沙論》[3]。在不知曉或不承認各部派在阿育王時代第三次結集的文獻中,將此次結集稱為第三次結集。
南傳佛教的第四次結集,又稱「阿盧寺結集」,指的是公元前一世紀末葉,於斯里蘭卡瑪杜勒的阿盧迦寺舉行結集,參加結集的是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即摩訶毗訶羅住部)的五百阿羅漢。首次把巴利語三藏寫在貝葉上成為文字記錄 。
記載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有關傳說,其中四百九十九人為阿羅漢而世友尊者為上座[4],作《優婆提舍論》注釋經藏,作《毘奈耶毘婆沙論》注釋律藏,作《阿毘達磨毘婆沙論》注釋論藏[5],其中論藏註釋便是《大毘婆沙論》[2]。完成後迦膩色迦王以赤銅為鍱,鏤刻筆錄,建塔珍藏,不允許此論在迦濕彌羅國之外流傳[6]。
考證
-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三:王因以道問人而解答各異,問了脅尊者,尊者即答:「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弟子部執,師資異論,各據聞見,共為矛盾。」王甚痛惜,乃發心宣令,召集聖哲,結集三藏。共五百賢聖,以世友菩薩為上首,次第造論、釋經、釋律各十萬頌,計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備釋三藏。 [7]
以上三說,聖嚴法師認為,《大唐西域記》僅以世友一人稱菩薩,《世親傳》加上五百菩薩,西藏的又加上五百在家學者,並將此次結集形容成為通含一切的佛教,實則僅是一切有部的結集。因而,三說之中,當以《大唐西域記》較為可信。同時,此次結集的成果,是二百卷的《大婆沙論》,可是現存的該論之中,卻有「昔迦膩色迦王時」的字樣,推想其內容業已經過後人的增補了。[10]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