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伊珀爾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伊珀爾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的一次戰役,發生於1915年4月22日至5月25日,參戰方為協約國英國、法國、比利時和德意志帝國,雙方為爭奪比利時西部重鎮伊珀爾而展開爭奪。1914年秋雙方曾爆發第一次伊珀爾戰役。此次戰役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的戰例。德國使用了由知名化學家弗里茨·哈伯開發並親自指導使用的毒氣,造成協約國5000名法國和比利時士兵死亡。此次戰役不分勝負。
第二次伊珀爾戰役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戰線的一部分 | |||||||
德國的圖表顯示第二次伊珀爾戰役後的新前線 | |||||||
| |||||||
參戰方 | |||||||
比利時 | 德意志帝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亨利·皮茨 赫拉斯·史密斯-多倫 (後換為) 赫伯特·普蘭莫 (1915年5月6日) Arthur Currie Théophile Figeys Armand De Ceuninck | 阿爾布雷希特 (符騰堡) | ||||||
兵力 | |||||||
法國3個師 英國5個師 加拿大1個師 | 7個師 | ||||||
傷亡與損失 | |||||||
法軍:2000到3000 -- 21,973 英軍: 59,275 | 34,933–35,000 + |
德國知名化學家瓦爾特·能斯特在1914年作為志願者加入德國陸軍擔任司機,在前線,他發現戰壕導致戰事僵持,於是向德軍總參謀部負責與科學家聯絡的軍官馬克斯·鮑爾提議使用催淚彈奇襲,從而清空敵方戰壕。在觀察了野外測試後,弗里茨·哈伯提出使用重於空氣的氯氣。德軍司令埃里希·馮·法金漢同意了這一提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