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縣 (清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泉縣,是清朝時期江蘇省松江府下轄的一個存時極短的縣,雍正時從青浦縣分出,乾隆初年撤銷,復歸青浦縣[1]。

設置
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兩江總督查弼納上奏朝廷,稱「江南賦稅甲於天下」,蘇州、松江、常州3府所屬1州12縣賦額很大,一縣銀米多者40餘萬兩,少者也不下二三十萬,但納戶零星,款項繁雜,徵收困難,加以訟事紛煩[2],「大縣繁劇難治」[3],提議將1州12縣各分為二。分出的新縣各設知縣、典史各1員,所設26員的俸銀從裁減3府7縣的冗員來解決,不另建城池,與老縣同城而治。並提出縣界、田畝、錢糧的劃分辦法。七月,戶部會同九卿商議,認為該提議既不增加國庫開支,又可收到便於徵收賦稅和治理的實效,便於九月初一上奏[2],九月初四[2](10月20日[4]),雍正帝准戶部等衙門對兩江總督奏的議復[4],析青浦縣縣境東北部的北亭鄉、新江鄉置福泉縣,縣治設於青浦縣城西南的察院內,其地後稱「新縣場」[3]。
縣名由來
境域區劃
福泉縣領北亭、新江2鄉[6]。轄境約相當今青浦區東北部、嘉定區黃渡鎮一小部、松江區西北部一小部[5]。境域分為兩塊,主體在今青浦區北部,略當今青浦區白鶴—香花橋—崧澤—北竿山—劉夏一線以北;小部分在今青浦區朱家角南,略當今攔路港兩側和沈巷以東至松江區界地[6]。
裁撤
乾隆八年(1743年)四月庚子,因福泉縣轄境狹小[7]:267,江蘇巡撫陳大受奉部復將福泉縣裁撤[3],福泉縣境地及歷年滋生免徭人丁悉歸青浦縣[8]。
歷任知縣
據光緒刊《青浦縣誌》,福泉縣共9任知縣,名錄如下[9]:
相關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