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中華民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州市,通稱福州(郵政式拼音:Foochow),簡稱「榕」,是中華民國在兩岸分治前所設置的福建省省轄市之一。亦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前華南地區的省轄市。是南部地區交通樞紐副中心,是東南部地區交通樞紐中心,亦是閩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
歷史



民國十五年(1926年)底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初,中華民國政府在福建省建立統治,便有設立福州市的想法。但由於那時福州城區人口還達不到設市規定的30萬人,所以動議被擱置。
民國廿一年(1932年),福州城區人口超過30萬,建市議題再次提上日程。因當時新任的福建省政府主席蔣光鼐不認同設市的必要,福州又一次未能設市。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福建省政府再次通過福州設市議案,並成立福州市政籌備處,歷任處長(主任)有林有壬、段志堅、黃曾樾等,他們的職務相當於福州市長。可惜這時正值抗戰時期,福州又遭日軍佔領,一直無法實現正式建市。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正式設市,同時升為省轄市。轄區範圍東至東嶽廟(今福州第十中學)東端,西至洪山橋西端,南至倉山區跑馬場南端,北至屏山北端,同時也並不管轄傳統福州十邑的縣級地區。[1]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