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破碎龍屬學名Claosaurus)是原始鴨嘴龍科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桑托階)的北美洲。屬名意為「破碎的蜥蜴」,牠被這樣命名是因牠的化石在發現時是很零亂的。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破碎龍屬
化石時期:上白堊紀87–82 Ma
Thumb
破碎龍的模式標本,頭顱骨是參考其他近親重建而成[1]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鳥臀目 Ornithischia
亞目: 鳥腳亞目 Ornithopoda
演化支 禽龍類 Iguanodontia
演化支 橡樹龍形態類 Dryomorpha
演化支 直拇指龍類 Ankylopollexia
演化支 硬棘龍類 Styracosterna
演化支 鴨嘴龍形類 Hadrosauriformes
總科: 鴨嘴龍超科 Hadrosauroidea
屬: 破碎龍屬 Claosaurus
Marsh,1890
模式種
敏捷破碎龍
C.agilis

Marsh,1872(原為敏捷鴨嘴龍 Hadrosaurus agilis
  • 敏捷破碎龍 C. agilis
    Marsh, 1872
  • 阿飛尼斯破碎龍 "C. affinis" Wieland,1903 (疑名
關閉

古生物學

Thumb
西部內陸海道中,一隻白堊刺甲鯊與兩隻角鱗鯊屬環繞者一個破碎龍的屍體。
Thumb
破碎龍(C. annectens)的想像圖,該種目前為埃德蒙頓龍E. annectens

破碎龍有著修長的身軀及瘦長的腳掌,後腳長、前臂小、尾巴長而堅挺。牠可以成長至約3.5米長,及475公斤重。

牠似乎是以後肢行走的,當進食時才以四足站立。就像其他的鴨嘴龍科,牠是植食性動物。

化石及分類

破碎龍的化石首先於美國堪薩斯州斯莫基希爾河附近被發現,其化石包括部份的頭顱骨碎片。原先於1872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將牠命名為敏捷鴨嘴龍Hadrosaurus agilis[2]。直至1890年發現了牠與鴨嘴龍的主要差異後,才建立了破碎龍屬(Claosaurus)。

在1892年,馬什命名第二個種,C. annectens,後來被先後歸類於鴨龍埃德蒙頓龍[3]

在1903年,G. R. Wieland命名第三個種C. affinis。化石發現於南達科他州皮耳頁岩層,同時也發現古巨龜的化石。研究發表後,一個敏捷破碎龍的腳趾被誤認是C. affinis正模標本的一部分。在1948年,Joseph Gregory發現這個錯誤,並發現C. affinis的骨頭大小接近埃德蒙頓龍,但因為化石過於破碎,而且兩者的生存年代不一致,因此沒有將這個種重新歸類[4]在2004年,傑克·霍納(Jack Horner)提出C. affinis是個疑名[3]

過去曾有研究宣稱,鴨嘴龍科的一個破碎龍化石曾發現胃石。但該化石是在1900年由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發現,被歸類於C. annectens,目前則屬於埃德蒙頓龍E. annectens。此外,這些胃石其實是化石化過程中,被沖刷、沉積進入的砂礫[5]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Remove ads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