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登錄有形文化財(日語:登録有形文化財/とうろくゆうけいぶんかざい Tōroku Yūkei Bunkazai */?),是指日本1996年修改《文化財保護法》後新設的文化財登錄制度中登記在文化財登錄原簿上的有形文化財(物質文化遺產)[1]。最初登記對象僅限於建築物等,但在2004年的文化財保護法修改後,不再限於建築物。登記的內容主要以近代(明治以來)為主,但也有部分江戶時代的文化財列入其中。
1996年,日本修改了《文化財保護法》,在以往的文化財「指定」制度之外,又增設了文化財「登錄」制度。二戰後的日本,隨著城鎮化的急速發展,很多從近代前期以來的富有特色的建築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對此,從1965年前後開始,各類近代的民宿建築、歐洲風格建築逐漸被指定為國家級的重要文化財或地方公共團體的文化財。
但是,在近代建築被急劇破壞的背景下,僅僅依靠國家層面嚴格的重要文化財指定製度,無法充分保護大量的珍貴建築。因此相關人士認為有必要降低文化財的認定門檻,擴大保護的範圍。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對重要文化財指定製度的補充,法律設立了文化財登錄製度,根據該制度而登記的文化財就稱為登錄有形文化財[2]。
1996年文化財保護法修改時,將登錄對象僅限於建築物,並未包括美術工藝品以及歷史資料等。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為了應對快速的城市化進程,而必須緊急保護建築物這一需要。
2004年,該法律再次修改,並增加了建築物以外的登錄對象。此外,對於有形民俗文化財、紀念物(史跡・名勝・天然紀念物等),也引入了登錄製度,並分別稱為登錄有形民俗文化財、登錄紀念物等。
由於該登錄製度目的在於補充文化財指定製度,因此登錄對象僅限於未指定為國家或地方共同團體文化財的重要文物。如在登錄之後,指定為國家或地方共同團體文化財的文物,就自動從登錄有形文化財的名錄中刪除。但指定為地方公共團體文化財的文物,為了採取保護或妥善利用的措施,經其所有者的同意,也可以不從登錄名錄中刪除。
根據文化財保護法的規定,文化財的「指定」與「登錄」有明確的區別。因此各單位在網頁宣傳上應當嚴格區分表述。作為官方公告,一般也表述為「該文化財登錄於登錄有形文化財」。
在2016年1月1日的時點,建築物的登錄數量共有10,382件。登錄的物件,包括以下多個種類。
上述登錄文物中,不少仍作為商店或酒店在投入經營,也有一部分作為博物館・資料館用於公共福利。
在2016年3月1日,各都道府縣的登錄建築物數量如下。也可參考登錄有形文化財列表。
在2011年7月1日,各個類別的登錄建築物數量如下。
類別 | 數量 |
---|---|
總數 | 8,331件 |
第一產業 | 100件 |
第二產業 | 802件 |
第三產業 | 1,063件 |
交通 | 326件 |
類別 | 數量 |
---|---|
政府機關樓宇 | 152件 |
學校 | 262件 |
生活相關 | 278件 |
文化福利 | 266件 |
類別 | 數量 |
---|---|
住宅 | 3,830件 |
宗教 | 1,024件 |
治山治水 | 164件 |
其他 | 64件 |
對於非建築物的有形文化財(美術工藝品)是否能夠收入登錄有形文化財,文部科學省頒布了《登錄有形文化財登錄基準》[3]。根據該基準,在製作後經過50年以上,經過系統性保存、收藏,且具有文化史上的意義、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的美術工藝品可以收入登錄有形文化財。
2006年3月30日登錄(官報公告於次日的3月31日),共計四批。
2008年3月7日登錄,共計二批。
2008年7月10日登錄,共計三批。
2009年7月10日登錄,共計一批。
2010年6月29日登錄,共計一批。
2011年6月27日登錄,共計二批。
2012年9月6日登錄,共計一批。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