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甘肅省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甘肅省 (中華民國)
Remove ads

甘肅省,為中華民國的一省,延續清朝制度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北六省之一。簡稱為「」或「」。

快速預覽 甘肅省, 國家 ...
Remove ads

省名由來

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而得名。元朝至元二十三年,陝西四川行省改名為甘肅行中書省。「甘肅」一詞從此做為一個正式行政區劃的名稱開始使用。

管轄範圍

Thumb
亞新地學社1936年《袖珍中華全圖》的甘肅省地圖

民國初,轄境約相當於今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全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貴南縣、共和縣、海晏縣、祁連縣及土爾根達坂山一線以東、以北區域,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東南部。民國18年(1929年),舊寧夏道、西寧道各縣劃屬寧夏省、青海省,轄境大幅減小。民國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積為391,506平方公里,區域包括今甘肅省全境(瑪曲縣除外),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隆德、固原、海原、化平、西吉等縣。東接陝西省,北鄰寧夏省蒙古人民共和國,西界新疆省,南接青海省四川省

人口

以下依據中華民國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1934年出版)、內政部統計司編《民國十七年各省市戶口調査統計報告》(1931年出版)、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40年出版)、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1952年出版,頁19-21)所提供的人口數據:

更多資訊 調查年代, 戶數 ...

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79年(199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閩地區籍貫為甘肅省的人數為3844人,佔非臺灣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0.14%[1]

歷史沿革

宣統二年(1910年)冬,黃鉞同盟會派遣,赴甘肅蘭州活動,取得陝甘總督長庚信任,被委為督練公所軍事參議。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陝西西安新軍起義回應,宣告陝西獨立。陝甘總督長庚派甘肅新軍分途進逼西安。黃鉞以阻擋四川民軍北上為詞,率所部開駐秦州(今天水市)。民國元年(1912年)3月10日發動秦州起義,宣佈甘肅獨立,並組織甘肅臨時軍政府,任甘肅都督。3月15日,蘭州也宣告「反正」,原甘肅布政史趙惟熙任甘肅都督。經調停,黃鉞取消都督名號,解散秦州臨時軍政府。後被袁世凱委任為大總統政治參議官、大總統軍事顧問官。

民國初,廢除了清代的府、州、廳制。後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全省劃設為7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省的長官民政長(民國初期稱都督)為巡按使,道的長官道尹為觀察使(後改稱道尹),次年,又改巡按使為省長。

民國十四年(1925年)8月,馮玉祥國民軍入甘肅省,甘肅督辦陸洪濤被迫下野。

北伐戰爭以後,民國16年(1927年),廢除道的建制,改縣的行政長官縣知事為縣長。隨著軍閥混戰局面的結束,國民政府對行政制度作了一些調整。民國17年(1928年),劃甘肅省原西寧道所屬7縣置青海省;同時劃甘肅省原寧夏道所屬8縣和寧夏護軍使所轄的阿拉善額魯特、額濟納土爾扈特2部地置寧夏省。同年,馬仲英叛亂,是為第四次河湟事變

民國20年(1931年)期間,馬仲英於甘肅省張掖縣成立「河西省行政委員會」,自任「河西省主席」。轄有甘肅河西走廊的民樂、山丹、張掖、臨澤、高台、酒泉、鼎新、金塔、玉門、安西、敦煌11縣。隨後因馬仲英部加入了新疆內戰後而消失。從民國23年(1934年)開始,甘肅省在縣的行政建制之上,又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作為省的輔助機關。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分別在四川、新疆、甘肅三個地區發展石油工業,但因技術與資金的問題,其成效有限。

民國38年(1949年)夏季的扶郿戰役,國軍遭受沉重打擊,共軍進軍甘肅,省會蘭州遭受威脅,甘肅省主席郭寄嶠見大勢已去,倉皇南逃。8月5日,甘肅省代主席丁宜中率人員西逃河西。8月20日,彭德懷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在蘭州城外會合成東、西、南三面包圍之勢,發動蘭州戰役。8月26日解放軍進入市區,中華民國國軍馬步芳部被殲大部,馬步芳敗逃西寧,蘭州戰役基本結束。9月初,解放軍從蘭州出發,向河西進軍,河西各地望風而逃或紛紛投降,直至9月28日才結束河西地區追擊作戰。已西逃新疆的甘肅省代理主席丁宜中,宣布解散甘肅省政府,返回酒泉。11月25日,國民政府行政院任命少將,第119軍軍長王治岐為甘肅省政府主席,撤銷武都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省政府,原專署人員一律提升一級為省政府職員。省政府地址選定在武都師範學校(今武都第七中學)。國民政府希冀據守秦蜀咽喉,保住四川門戶,阻止共軍入川進軍西南。第119軍駐防武都後,副軍長蔣雲台不肯接受安排進駐武都城,而將部隊駐紮在武都城的要塞入口——安化。在中共甘南工委軍事委員龍一飛多次親自勸說、策動下,於12月9日,率第119軍投靠中共。中共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62軍先遣隊在第119軍732團的掩護下,於10日凌晨進駐武都。

1950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轄蘭州1地級市及慶陽、平涼、定西、天水、武都、武威、酒泉、臨夏、岷縣、張掖10個專區。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省、縣之間的行政區

道制

辛亥革命以後,廢除了清代的府、州、廳制。民國初期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全省共設7道,即蘭山道(治皋蘭縣,清蘭州府地)、寧夏道(治寧夏縣,清寧夏府地)、西寧道(治西寧縣,清西寧府地)、涇原道(治平涼縣,清平涼、慶陽府、涇州、固州、化平川廳地)、渭川道(治天水縣,清秦、階二州地)、安肅道(治酒泉縣,清肅州、安西二州地)、甘涼道。北伐戰爭以後,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除道的建制。

蘭山道

民國2年(1913年)4月置,轄境包括清代的蘭州府和鞏清階道所屬的安定、隴西、臨潭、會寧、岷縣、漳縣等地,觀察使駐狄道縣(今甘肅臨洮縣駐地洮陽鎮)。民國3年(1914年)5月,道尹為繁要缺,一等,駐皋蘭縣(今甘肅蘭州市區)。轄皋蘭、狄道、紅水、導河、洮沙、靖遠、金縣、渭源、定西、隴西、臨潭、會寧、岷縣、漳縣14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寧夏道

民國2年(1913年)4月置朔方道,轄境包括清代寧夏道全境及平慶涇固道屬之平遠縣。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簡缺,三等,駐寧夏縣(今寧夏銀川市城區)。轄寧夏、寧朔、靈武、鹽池、平羅、中衛、金積、鎮戎8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西寧道

民國2年(1913年)4月置海東道,轄境包括清代西寧道全境。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邊缺,二等,駐西寧縣(今青海西寧市城區)。轄西寧、大通、碾伯、循化、貴德、巴戎、湟源7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涇原道

民國2年(1913年)4月置隴東道,轄境包括清代平慶涇固道全境(除平遠縣外)。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簡缺,三等,駐平涼縣(今甘肅平涼市城區)。轄平涼、華亭、靜寧、隆德、莊浪、慶陽、寧縣、正寧、合水、環縣、涇川、崇信、鎮源、靈台、固原、海源、化平17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渭川道

民國2年(1913年)4月置隴南道,轄境包括清代鞏清階道大部(除安定、隴西、臨潭、會寧、岷縣、漳縣)。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要缺,二等,駐天水縣(今甘肅天水市城區)。轄天水、秦安、清水、徽縣、兩當、禮縣、通渭、武山、伏羌、西和、武都、西固、文縣、成縣14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安肅道

民國2年(1913年)4月置邊關道,轄境包括清代安肅道全境。民國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簡缺,三等,駐酒泉縣(今甘肅酒泉市城區)。轄酒泉、金塔、高台、毛目、安西、敦煌、玉門7縣,民國16年(1927年)廢。

Remove ads

行政督察區

民國24年(1935年)8月全省劃分為7個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1938年)4月,第一、四、五區轄境有所調整。民國30年(1941年)11月新置第八區,對第一、第四區轄境進行調整。民國33年(1944年)4月增設第九區,各區轄境略有變動,爾後除民國38年(1949年)11月第八區改由省政府直轄外,未再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專區取代。

甘肅省政府直轄區
民國27年(1938年)4月,以第一區皋蘭縣劃為省政府直轄地。5月,增領蘭州市。民國30年(1941年)11月,第一區臨洮、榆中、洮沙、景泰、靖遠、定西、會寧、永登、康樂9縣劃為省政府直轄地,計轄1市10縣。民國33年(1944年)2月增領會川縣,計轄1市11縣。4月,臨洮、榆中、洮沙、定西、康樂、會川6縣劃屬第九區,轄境減為1市5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劃入蘭州市定西專區臨夏專區
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24年(1935年)8月置,專署駐臨洮縣,轄臨洮、皋蘭、榆中、洮沙、渭源、景泰、靖遠、定西、會寧、隴西、漳縣、臨潭、岷縣、永登14縣及康樂設治局。民國27年(1938年)4月,皋蘭改屬省直轄。民國28年(1939年)增領卓尼設治局。民國29年(1940年)8月康樂設治局改置縣。民國30年(1941年)11月,臨洮、榆中、洮沙、景泰、靖遠、定西、會寧、永登、康樂9縣劃屬省直轄,第五區夏河縣來屬,計轄岷縣、渭源、隴西、漳縣、臨潭、夏河6縣及卓尼設治局,專署改駐岷縣。民國33年(1944年)4月,渭源縣劃屬第九區,轄境減為5縣1設治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岷縣專區取代。
第二行政督察區
民國24年(1935年)8月置,專署駐平涼縣,轄平涼、華亭、化平、隆德、莊浪、靜樂、崇信、固原、海原9縣。民國30年(1941年)11月增領西吉縣。抗戰結束後,固原縣改屬第三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平涼專區取代。
第三行政督察區
民國24年(1935年)8月置,專署駐慶陽縣,轄慶陽、涇川、靈臺、環縣、合水、寧縣、正寧、鎮原8縣。抗戰結束後,第二區固原縣來屬,轄境增為9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慶陽專區平涼專區取代。
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24年(1935年)8月置,專署駐天水縣,轄天水、甘谷、武山、禮縣、西和、秦安、通渭、清水、兩當、徽縣、成縣、武都、康縣、文縣、西固15縣。民國30年(1941年)11月武都、文縣、西固、成縣、康縣5縣劃屬第八區,轄縣減為10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天水專區取代。
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24年(1935年)8月置,專署駐臨夏縣,轄臨夏、永靖、寧定、和政、夏河5縣。民國30年(1941年)11月,夏河縣劃屬第一區,轄境減為4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臨夏專區取代。
第六行政督察區
民國24年(1935年)8月置,專署駐武威縣,轄武威、民勤、永昌、山丹、民樂、張掖、臨澤、古浪8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武威專區取代。
第七行政督察區
民國24年(1935年)8月置,專署駐酒泉縣,轄酒泉、金塔、鼎新、高喜、玉門、安西、敦煌7縣。民國26年(1937年)10月增領馬鬃設治局(後改名肅北設治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張掖專區酒泉專區取代。
第八行政督察區
民國30年(1941年)11月以第四區武都、文縣、西固、成縣、康縣5縣置,專署駐武都縣。民國38年(1949年)11月改由省政府直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武都專區取代。
第九行政督察區
民國33年(1944年)4月,以省政府直轄地的臨洮、榆中、洮沙、定西、康樂、會川6縣及第一區渭源縣置,專署駐臨洮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臨夏專區定西專區取代。
Remove ads

縣級行政區

清代甘肅省在宣統三年(1911年)時,分為8府、1直隸廳、6直隸州,下轄8廳、6州、47縣。民國15年(1926年)廢除道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民國38年(1949年)時,甘肅省劃分為10行政督察區,下轄69縣、1省轄市、2設治局。民國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為各省縣市編定代碼,該法規於民國94年(2005年)10月停用。甘肅省各縣、市沿革情況如下:

更多資訊 甘肅省, 行政督察區 ...
Remove ads

行政區劃年表

更多資訊 西元, 民國紀元 ...
Remove ads

政府體制

省會

民國三十年(1941年)以前駐皋蘭縣,此後駐蘭州市,均為今甘肅省蘭州市區。因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夏季國軍於扶郿戰役遭受沉重打擊,蘭州遭受威脅,省政府於8月前遷駐肅南的武都縣。

構成

甘肅省政府委員會設委員9至11人,其中主席1人。省政府正式成立後,下設秘書處及民政、財政、教育、建設、軍事、司法、農工、土地等廳。

省政府首長

甘肅臨時軍政府都督
甘肅都督府都督
甘肅行政公署民政長
  • 趙惟熙
  • 張炳華(護)
  • 張廣建
附:加將軍銜督理甘肅軍務 甘肅巡按使公署巡按使
  • 張廣建
附:甘肅督軍府督軍
附:督辦甘肅軍務善後事宜
甘肅省長公署省長
甘肅省政府主席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