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盜龍屬名:Variraptor,意為「瓦爾河的盜賊」)是獸腳亞目手盜龍類馳龍科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法國,化石發現於法國南部的福昂富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瓦爾盜龍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晚期, 70 Ma
Thumb
瓦爾盜龍的化石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馳龍科 Dromaeosauridae
屬: 瓦爾盜龍屬 Variraptor
Le Loeuff & Buffetaut, 1998
模式種
麥凱因瓦爾盜龍
Variraptor mechinorum

Le Loeuff & Buffetaut, 1998
Close

發現與命名

Thumb
瓦爾盜龍的腿部骨骼化石
Thumb
瓦爾盜龍復原圖

在1992到1995年間,業餘地質學家Patrick Méchin、Annie Méchin-Salessy夫婦在法國東南部瓦爾省發現一些小型獸腳類恐龍的化石,發現於Grès à Reptiles組第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馬斯垂克階交界期。在1992年,這些新化石原先被歸類於沼澤鳥龍,沼澤鳥龍本身是個疑名[1]。在1997年,埃里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Jean Le Loeuff等人發表文章,認為這些化石代表新物種[2]。在1998年,比弗托、Le Loeuff將這些化石建立為新屬,模式種V. mechinorum。屬名在拉丁文意為「瓦爾的盜賊」,是以法國南部的瓦爾省瓦爾河為名。種名則是以發現化石的Méchin夫婦為名[3]

瓦爾盜龍的模式標本有三個,包括:一節後段背椎(編號MDE-D168)、一根由5節薦椎癒合而成的薦骨(編號MDE-D169)、一個腸骨(編號CM-645)。以上三個標本都存放於當地博物館。

其他被編入瓦爾盜龍的標本,包括一個右肱骨(編號MDE-D158),肱骨有一個較衍化的三角嵴,顯示前肢有強壯的捕食功能。另外被歸類於瓦爾盜龍的骨頭,包括了一根股骨及一些脊椎骨。這些不完整的骨頭,在脊椎骨及肱骨的形狀上有馳龍科的特徵,有些很像恐爪龍的。這些其他化石不一定屬於瓦爾盜龍。瓦爾盜龍的成年個體可能會比恐爪龍稍為小型,約有2公尺長。

分類

在2000年,羅南·阿蘭(Ronan Allain)與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將發現於同一地層的小型獸腳類化石,命名為火盜龍。他們並提出,瓦爾盜龍缺乏可鑑定的特徵,因此是個疑名[4]

在2009年,埃里克·比弗托等人發表文章主張瓦爾盜龍的模式標本具有可鑑定特徵。由於瓦爾盜龍、火盜龍的化石沒有重複部分,因此無法斷定是否為相同動物[5]

瓦爾盜龍被命名時,被歸類於獸腳亞目手盜龍類馳龍科,這個分類被廣泛接受。在2000年,奧利弗·勞胡特(Oliver Rauhut)提出質疑,將瓦爾盜龍歸類於範圍更大的虛骨龍類[6]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