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別稱壺蘆、扁蒲、蒲瓜、瓠子、匏仔、瓢簞、瓠瓜、匏、蒲子、長瓜、蒲仔、夜開花、葫蘆蒲[1]、地蒲[2][3]、葫蘆瓜[4]等,是屬於葫蘆目葫蘆科葫蘆屬的一種植物,它是爬藤植物,其果實也被稱為葫蘆。
歷史
葫蘆是人類最早種植的植物之一,用作容器。10,000年前在分別被亞洲、中美洲分別馴化,4,000多年前在非洲馴化[5]。並隨著古人類遷移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今天的墨西哥、秘魯和泰國均有數千年的被種植的葫蘆被發現。在古埃及葫蘆被作為陪葬品[6]。在中國河南考古遺址發現的葫蘆皮有七千至八千年前的歷史[7]。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葫蘆子也有七千年的歷史[8],中國最早將葫蘆稱為
形態
葫蘆為一年生攀緣草本,具有軟毛,卷鬚分枝;卵圓形的葉子互生;夏秋開白色花,雌雄同株。
葫蘆的藤可達15米長,藤上有毛,葉子橢圓狀或心狀。果子可以從10厘米至一米不等,最重的可達一千克。葫蘆喜歡溫暖、避風的環境,種植時需要很大空間。幼苗怕凍。新鮮的葫蘆皮嫩綠,果肉白色。
應用
葫蘆的果實可以在未成熟的時候收割作為蔬菜食用。在世界各地出產葫蘆的地方葫蘆都被作為食品使用。在中國烹飪中,葫蘆可以做湯或者炒菜。在日本葫蘆果肉被曬乾食用。在中美洲葫蘆子與其它香料一起做飲料的添加劑。此外葫蘆的藤和葉也可以食用。
在所有出產葫蘆的地區葫蘆均被當作容器使用。木質化的葫蘆可以用來承水、承酒、當作水杯、水壺使用。其果實剖開後稱為「巹」,傳統習俗新婚夫婦成禮時須用一對巹獻酒,故而結婚又名「合巹」[11]。道教認為葫蘆可以凝聚氣,因此使用葫蘆裝丹。在道教中葫蘆已經超出了一般的容器,而有法器的作用。
東亞、東南亞傳統自由簧管樂器笙的原材料即為葫蘆[13][14]。時至今日,在中國西南的少數民族中依然有實用葫蘆製作的樂器使用,如葫蘆絲。
風水認為葫蘆可以避邪,因此在房屋前後種植葫蘆。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