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瑞士跨國銀行機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瑞士信貸集團有限公司(英語:Credit Suisse Group AG)是一家擁有全球財富管理、投資銀行及金融服務等業務的公司,該公司成立於瑞士。瑞士信貸集團總部位於蘇黎世並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都設立了辦事處,並且它也是全球十大同時提供投資銀行、私人銀行、資產管理及共享服務的「大型投資機構」之一。瑞士信貸集團以嚴格遵守並執行「銀行-客戶保密條款」及「瑞士銀行保密慣例」而聞名。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0年6月22日) |
瑞士信貸集團 | |
---|---|
Credit Suisse Group AG | |
公司類型 | 上市公司 / 有限公司 |
股票代號 | SIX:CSGN NYSE:CS |
ISIN | CH0012138530 |
公司前身 | Swiss Volksbank、Crédit suisse |
成立 | 1856年 |
創辦人 | 阿爾弗里特·愛舍 德國聯合信貸銀行 |
代表人物 | |
總部 | 瑞士蘇黎世閱兵廣場8號 |
業務範圍 | 全球 |
產業 | 金融服務業 |
產品 | 投資及資產管理和私人銀行服務 |
營業額 | ▲ 224.84億瑞士法郎[1](2019年) |
稅前盈餘 | ▲ 47.20億瑞士法郎[1](2019年) |
稅後盈餘 | ▲ 34.19億瑞士法郎[1](2019年) |
資產管理規模 | ▲ 15,072億瑞士法郎[1] |
總資產 | ▲ 7872.95億瑞士法郎[1] |
資產淨值 | ▼ 436.44億瑞士法郎[1] |
員工人數 | ▲ 47,860全職工時(2019年) |
母公司 | 瑞銀集團 |
網站 | www |
瑞士信貸集團成立於1856年,最初是為了募款資助瑞士鐵路發展而組建。通過發行貸款,它幫助建立了瑞士的輸電網絡及歐洲鐵路系統。1900年代,為了應對瑞士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面對瑞銀集團和寶盛集團的競爭,瑞士信貸集團開始轉向零售銀行業務。1978年,瑞士信貸集團與第一波士頓銀行展開合作;由於後者在大量貸款失敗而遭遇巨大財務壓力,瑞士信貸集團在1988年出資購買了該銀行的控制權。在1990年到2000年期間,瑞士信貸集團進行了一系列收購。通過兼併溫特圖爾集團、瑞士大眾銀行(Swiss Volksbank)、瑞士美國證券公司(Swiss American Securities Inc.)及瑞獅銀行等公司,瑞士信貸集團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市場份額。
瑞士信貸集團分別於2002年、2004年和2006年進行了重組。它是2008年次貸危機中受影響最小的幾個銀行之一,但它隨後便開始削減投資業務、裁員並壓縮運營成本。該銀行同時也是多個避稅調查的中心,由於其最終認罪而導致在2008年到2012年期間繳納了26億美元的罰款[2][3]。2020年第3季,瑞信管理的資產規模多達14,783億瑞士法郎,淨所得53億[1]。2022年10月初瑞士信貸被曝出現流動性危機;2023年2月瑞信最大股東沙特國民銀行拒絕提供財務援助後使瑞信將引發金融風暴,同年3月19日由瑞士財政部、瑞士金融監管局和瑞士央行聯合發起瑞銀集團收購瑞信以解決瑞信危機。
瑞士信貸集團是一家註冊在瑞士蘇黎世的股份有限公司,同時它也是一家控股公司。它擁有瑞士信貸銀行及其他金融服務業務中的權益。瑞士信貸集團受到董事會、股東及獨立審計師的約束,董事會每年組織年度股東大會,而在公司中擁有大多數股份的投資者則決定議程。由股東選舉的設計師任期為一年[4],他擁有批准年度財務報告及其他財務報表的權力,同時還具有其他法律所賦予他的權限[4]。股東根據董事長或管理委員會的提名來選舉其他董事,每名董事任期三年。董事會每年召開六次會議,對公司決議進行投票[5]。董事會根據薪酬委員會的指導制定瑞士信貸的業務策略並批准其薪酬原則。它還有權創建具有委派特定管理職能的委員會。
瑞士信貸集團擁有兩大事業部門: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事業部和投資銀行事業部。而共享服務部門則為所有業務領域提供支持服務,例如:風險管理、法律、IT和市場行銷等。其在全球的業務分為四個區塊:瑞士地區;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美洲地區和亞太地區。瑞士信貸私人銀行部門擁有財富管理,公司和機構業務等;其投資銀行部門則負責證券處理、投資研究、交易、主經紀商及資本採購等業務;而其資產管理部門則負責出售投資類別、另類投資、房地產、股票、固定收益產品及其他金融產品等業務[6]。
瑞士信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7] | ||
---|---|---|
姓名 | 外文原名 | 職能 |
烏爾斯·羅納 | Urs Rohner | 董事會主席;管理與提名委員會主席;職業操守與金融犯罪控制委員會主席 |
埃利斯·博內特 | Iris Bohnet | 賠償委員會委員 |
安德烈亞斯·哥特史林 | Andreas Gottschling | 風險委員會主席;管理與提名委員會委員;審計委員會委員 |
亞歷山大·古特 | Alexander Gut | 審計委員會委員 |
麥可·克萊文 | Michael Klein | 風險委員會委員 |
安德烈亞斯·庫普蘭 | Andreas N. Koopmann | 賠償委員會委員 |
塞拉納·瑪西亞 | Seraina Macia | 風險委員會委員 |
南凱英 | Kai S. Nargolwala | 賠償委員會主席;管理與提名委員會委員;職業操守與金融犯罪控制委員會委員 |
安娜·寶拉·佩索阿 | Ana Paula Pessoa | 審計委員會委員;職業操守與金融犯罪控制委員會委員 |
傑昆·里貝羅 | Joaquin J. Ribeiro | 審計委員會委員 |
賽佛林·施萬 | Severin Schwan | 董事會副主席;首席獨立董事;管理與提名委員會委員;風險委員會委員 |
約翰·蒂納 | John Tiner | 審計委員會主席;管理與提名委員會委員;風險委員會委員;職業操守與金融犯罪控制委員會委員 |
李山 | Shan Li | 風險委員會委員 |
瑞士信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階主管層[8][9][10] | ||
---|---|---|
姓名 | 外文原名 | 職能 |
烏爾里奇·科納 | Ulrich Körner | 執行長 |
事業部門 / 業務區域 | ||
大衛·米勒 | David Miller | 投資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執行長 |
布萊恩·秦 | Brian Chin | 全球市場執行長 |
安德烈·赫爾芬斯坦 | André Helfenstein | 瑞士環球銀行及瑞信(瑞士)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
菲利普·維勒 | Philipp Wehle | 國際財富管理業務執行長 |
劉志安 | Edwin Low | 亞太地區執行長 |
共享服務部門 | ||
運營總監 | ||
羅密歐·賽魯迪 | Romeo Cerutti | 法務總監 |
彼得·戈爾克 | Peter Goerke | 人力總監 |
戴維·馬瑟斯 | David Mathers | 財務長 |
約阿希姆·歐奇斯林 | Joachim Oechslin | 風控總監 |
拉納·華納 | Lara J. Warner | 首席合規及法規事務官 |
瑞士信貸集團的創始人阿爾弗里特·愛舍被譽為是「1892年鐵路法的精神之父」,因為他的工作擊敗了瑞士鐵路國有化的計劃而支持鐵路私有化的構想[11][12]。愛舍與德國聯合信貸銀行(Allgemeine Deutsche Credit-Anstalt)在1856年聯合創立了瑞士信貸銀行(原稱「瑞士信貸機構(Schweizerische Kreditanstalt)」)[13]。該機構成立的主要目的在於為瑞士鐵路專案提供國內資金,而避免想藉機投資而對瑞士鐵路系統產生影響的法國銀行家們的資金注入[14]。愛舍的目標為創建瑞士信貸機構募集300萬股,但是他卻在三天內售出了2.18億股[15]。瑞士信貸銀行的成立是以法國的動產信貸銀行為原型,而這家銀行則是成立於兩年前,其成立目的是為法國鐵路專案募集資金。不過和動產信貸銀行相比,瑞士信貸銀行在中短期貸款專案上採取了更為保守的貸款策略[14]。在瑞士信貸銀行運營的第一年,其所得的25%來自於瑞士東北鐵路;而這條路的修建者正是愛舍名下的東北鐵路公司(Nordostbahn)[13]。
瑞士信貸銀行在瑞士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幫助瑞士建立了自己的貨幣體系[15]、為瑞士的企業家提供了資金[12],以及投資了哥達鐵路。哥達鐵路在1882年將瑞士與歐洲鐵路系統連為一體[14]。瑞士信貸銀行通過與電庫公司(Elektrobank)——即現在的依利華(Elektrowatt)——合作為瑞士電網的建設提供了資金,電庫公司是為瑞士電網建設提供資金的機構[16]。根據《歐洲銀行史手冊(The Handbook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Banks)》的說法,「瑞士年輕的電力產業開始承擔起40年前支持鐵路建設的同等重要性。」[14]該行還為解除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越境進入瑞士的法國軍隊武裝及監禁他們提供了資金[14][13]。到這場戰爭結束的時候,瑞士信貸銀行已經成為瑞士境內最大的銀行機構[15]。
在整個1800年代,瑞士信貸以「SKA國際」的名目在德國、布魯塞爾、日內瓦及其他地方成立了銀行或保險公司,而瑞士信貸銀行以上述機構的股東形式出現。它還創建了瑞士再保險、瑞士人壽、瑞士養老金機構(Schweiz Rentenanstalt)等保險公司。由於在農業、風險投資、商品交易及國際貿易等方面的損失,瑞士信貸在1886年是其第一個無利可圖的年份。該銀行創建了自己的甜菜工廠,購買了25,000種動物育種企業的股份;並支持了經營出口業務的瑞士出口公司(Schweizerische Exportgesellschaft),但該公司因過度投機性投資而蒙受了巨大損失[14][13]。
1900年代初期,瑞士信貸銀行通過開設存款櫃檯、貨幣兌換及儲蓄帳戶等業務來迎合消費者和中產階級[13]。其在蘇黎世之外的第一家分行於1905年在巴塞爾開業[12]。瑞士信貸銀行幫助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的公司進行重組,並為它們的重建提供資金[14][17]。在192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瑞士信貸集團的股利及淨利潤下跌了一半,員工也不得不削減了工資[18]。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瑞士信貸銀行的主要業務用於國外重建工作[18]。大屠殺倖存者試圖從瑞士信貸銀行獲得自己那些因為死於納粹集中營而沒有死亡證明的親屬財產時,遇到了極大的障礙[19]。這導致了於1996年發起的集體訴訟[20],最後在2000年以12.5億美元達成了和解[21][22][23]。《關於瑞士銀行在盡職調查方面的行為準則的說明(The Agreement on the Swiss Banks' Code of Conduct with Regard to the Exercise of Due Diligence)》在1970年代制訂[12],當時瑞士信貸銀行位於基亞索的分支機構非法將9億美元的義大利存款用於投機性投資而被曝光[24]。
1978年,隨著懷特·韋爾德公司被美林證券收購後,該公司中斷了與瑞士信貸集團的合作關係。為了取代與懷特·韋爾德公司的合作關係,瑞士信貸集團選擇了與第一波士頓銀行合作。瑞士信貸集團在歐洲建立了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該公司擁有第一波士頓銀行在美業務44%的股份[25]。
1987年,瑞士信貸集團收購了倫敦藍籌股經紀商巴克馬斯特與摩爾公司。這家公司最初由愛爾蘭貴族查爾斯·阿基塔格-摩爾與運動員沃爾特·巴克馬斯特創立,而他倆則是在萊普敦學校相識。作為股票經紀人,他們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並且與客戶也發展出了良好的私人關係;而這些客戶也一度包括約翰·梅納德·凱因斯。
2019年8月23日,瑞士信貸宣布在其瑞士部門(瑞士環球銀行,SUB)下成立一個新的「直接銀行」業務部門,專注於數字零售產品。 此舉被視為對N26或Revolut等金融科技競爭對手在瑞士出現的一種反應,將有助於更好地吸引年輕客戶[28]。
2020年7月,公司新任執行長Thomas Gottstein宣布進行重組; 受到2020年第二季度爆發2019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交易量激增的影響。計劃中的重組旨在「降低成本並提高效率」,並且將對前任執行長蒂亞姆(Thiam)帶來的一些變更進行一些調整。 戈特斯坦認為,「這些舉措還應有助於在不確定的市場中提供恢復力,並在出現更積極的經濟狀況時提供進一步的上漲空間。」[28]
2022年10月3日,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記者大衛·泰勒在推特發布了有關某大型投行瀕臨倒台的消息後秒刪這條推特,但市場普遍猜測消息所指的金融機構系瑞士信貸或德意志銀行。[29]瑞士信貸受到多起負面事件影響,包括 Greensill Capital 宣告破產、Archegos 爆倉等事件[30],導致股價從2021年2月的14.90美元持續下跌至2022年9月30日收盤的3.92美元,瑞信的信用違約互換指數也在9月底飆升,達到了2008年雷曼危機的水準,這一消息更是令財務狀況雪上加霜。雖然瑞士信貸高層一再闢謠,並拋出瑞士信貸的轉型計劃,但其股價在10月初仍在震盪下跌。[31][32]
在原訂於3月9日發布的2022年財報,延期至3月14日發布後,3月15日該公司股票下跌13.94%,盤中最低重挫26%。
3月15日,瑞信最大股東沙特國民銀行主席表示不會向瑞信提供更多援助。[34]當天瑞士國家銀行表示如有必要,瑞士國家銀行將向瑞信提供流動性支持,並於次日同意向向瑞士信貸提供500億瑞士法郎的貸款。[35]3月18日,瑞士金融監管部門又推動瑞銀集團全面或部分收購瑞士信貸。[36]3月19日,瑞銀集團宣布以30億瑞郎收購瑞士信貸。[37][38][39]2023年6月完成收購。[4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