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臺灣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農(1926年—2013年3月26日),遼寧省黑山縣人,生於奉天(遼寧省瀋陽市),本名立田,自號關外人。1949年來臺。曾從事紡織工廠美工設計、漫畫創作,後全心創作,1978年中山文藝創作獎國畫類第一名得獎人。1987年7月15日臺灣解除戒嚴後,熱心從事臺海兩岸美術交流。在水墨畫馬之外,也以戲曲人物為創作主題。
王農父親王右文、母親羅淑文都是遼寧省黑山縣人,家族先人與民國初年中國東北軍閥首領張作霖有淵源。王農母親羅淑文也是張作霖子張學良的幼年玩伴,也因此王右文得以出任遼寧省公安局長。 1931年因九一八事變爆發,他隨父母南遷至華北、蘇北、上海、江蘇、浙江、江西等處。王農小學畢業後一度入讀國立江西第十三中學,後轉入安徽省立徽州農業職業學校高中農林科。1943年,他追隨學校美術教師孟大宗習畫。1944年於陸軍五十二師青年營擔任軍中文宣工作,因接觸戲班演出而迷上戲曲。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結束,王農返鄉就讀遼東學院美術系。[1]:131946年,他就讀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科,師事徐悲鴻、李可染、李苦禪、李樺、吳作人等畫家。[2]:100藝專專校長徐悲鴻曾經表示:「王生多才多藝,為天生藝術家」。[1]:26
1949年,王農離開北平,經杭州、上海,由福州乘船來臺,曾經在葉醉白師長身邊擔任文宣士。他也常在報章雜誌發表漫畫。1951年參加國防部政治部、臺灣省教育廳等機構合辦反共美術展覽會漫畫類 ,[3] 以「王老三」獲得連環漫畫第一名。1952年進入臺灣工礦公司臺北紡織廠任美工設計師。1954年,在國際學舍開蠟染畫畫展。1964年間,他協助香港電影導演李翰祥(同為北平藝專校友)為國聯影業拍攝古裝影片《西施》設計服裝、布景、旗幟、戰馬裝飾。他於1967年自行開辦壁紙工廠,但經商失敗,重新投入創作。[1]:26-311973年,王農在臺灣省立美術館舉辦水墨畫個人畫展。[2]:1011975年水墨作品「長城外」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推薦參加烏拉圭主辦第二屆國際雙年畫展。[4]1978年,中山文藝獎基金會評選他得到中山文藝創作獎國畫類第一名。[5]1983年首度受邀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個展。1983、1984年兩度在香港大會堂舉辦個展。1989年應中國美術家協會及徐悲鴻紀念館邀請,於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返鄉特展,藉此在中國各地旅遊、開辦畫展。2013年3月28日病逝臺北市,享年88歲。[6]
藝術史學者劉傳銘指出,王農以西畫技法為基礎,將明暗、光影、透視等西畫技法引入中畫創作。[1]:109他以童年遷徙記憶為題材,創作中國邊關風光、動物主題畫作。在動物畫之外,也因喜好京劇,他將京劇角色人物入畫。
徐悲鴻曾邀請齊白石向北平藝專學生示範技巧,齊白石的日課就是要將橫、直墨線能夠力透紙背,最後將紙畫成全黑。王農運用線條、墨色之技巧具力透紙背的效果,就是師從齊白石的示範。畫家徐慶平表示,王農有著東北人豪爽的個性,相當能掌握中國邊關風土人情、自然形態,營造畫面構圖的開闊感。他運用潑墨手法,使畫中馬群具有強烈的動感及氣勢。[1]:102-104畫家梁君午注意到,王農描繪的蒙古馬,表現馬匹胸腿肌腱發達、豐腴體態、蹄甲厚重的肢體特色。[1]:118
王農參與北平藝專京劇團演出並以業餘票友身分登台,有助創作京劇人物主題。[7]徐慶平分析,王農先以大色塊擺出人物大輪廓,再勾勒細部五官眼神、手腳姿態、手持鞭或棍等道具,畫筆走勢一氣呵成。畫家透過用筆統一走勢,塑造畫面生動感,再加上色彩的鮮明對比,造就畫面的藝術效果。[1]:10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