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腹足類(學名:Neogastropoda)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的演化分支。在2005年《布歇特和洛克羅伊的腹足類分類》之前的舊分類,本分支被稱為新腹足目[2]或新腹足次目。在2017年的更新分類中,這個支序又再成為目級的分類單元[3]。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總科 ...
Close
新腹足類的化石紀錄相對來說比較整全,而且支持目前普遍接受的演化論場景,即:本分類物種起源自早白堊世,隨後經歷過兩輪分別發生於晚白堊世及古新世的急速分化[1]。
本支序物種只有一個心室、一個腎臟及一個單絲鰓,即鰓絲僅在中心軸的一側發育[4]。
螺殼都留有通道讓虹管通過。這些象拔似的超長虹管是一條可延伸的管,從螺的外套膜的褶形成。這些物種的虹管可讓螺隻吸水進外套膜腔內。而在虹管的底部有從中心軸發育的雙絲嗅檢器,比物種的對應部分更發達。它們實現了重要的形態變化,包括例如虹吸管的伸長,口腔開口向頭部末端位置偏移,以及形成發育良好的吸管。[1]
神經系統非常集中。許多物種在緊湊的空間中有神經節。
齒舌作梁舌型,像一把銼那樣運作,每排只有三枚舌齒[4]。
新腹足類的物種均為雌雄異體(dioecious)。
本分類現時有約1.6萬個物種,其成員不乏有名的物種,例如:有毒的芋螺科物種、海螺、泥螺, 榧螺、荔枝螺、鬱金香旋螺以及蛾螺。本分類物種除了Clea跟Rivomarginella這兩個屬為淡水螺之外,其餘物種均為海螺。本分類是熱帶海洋裡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一員[1]。牠們主要為獵食者,但也有食腐動物物種。
新腹足類,舊作狹舌目(Stenoglossa,stena意思為狹窄),具體定義為其物種的齒舌每行具有1-3個齒。之後成為了新腹足目,它被約翰尼斯·提艾利(1921)放置於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 Milne-Edwards, 1848)之內[5][6]。打從這時開始,新腹足類物種都被認為是一個自然群組[6],與其他的新進腹足類動物格外分明[1]。所以這個分類獲普遍同意為一個單系群,因為從牠們的消化系統在解剖學上的多項共有衍徵顯現出來[1]。
在1997年《旁得和林德伯格的腹足類分類》,新腹足次目是當時新建立的吸螺目(Sorbeoconcha Ponder & David R. Lindberg, 1997)之下的分類單元,屬於高腹足亞目(Hypsogastropoda Ponder & David R. Lindberg, 1997,也是在這個分類首度建立)的成員,包括下列四個總科[7]:
廣義的「雞心螺」或「芋螺類」包括本分類單元除蛾螺總科之外的三個總科[8]。
新腹足類支序在2005年《布歇特和洛克羅伊的腹足類分類》屬於新進腹足類高腹足類支序的成員,普遍認同的總科包括下列六個總科[2]:
不過,這種基於形態特徵的關係,從系統發育的角度來看並不穩定的。舉例說,核螺總科(Cancellarioidea Forbes & Hanley, 1851)[10]或蛾螺總科(Buccinoidea Rafinesque, 1815)[11]就在不同的文獻並指應為餘下的新腹足類物種的姊妹群組[1]。
本分類在極地亦有分佈,在南極半島西北面威德爾海的西摩島曾有發現本目物種的化石[12]。
除了新腹足類被歸為目級分類以外,原來的骨螺總科繼續被分拆,包括以下更新[3][13]:
- 筆螺科與Charitodoronidae及Pyramimitridae合組成為筆螺總科[14];
- 核螺科原為獨自一個總科,是為核螺總科;現與原屬骨螺總科的渦螺科合組成為渦螺總科,原核螺總科變成了渦螺總科的異名[15];
- 只有化石種的Pholidotomidae科與原為總科地位未定的Sarganidae科與Weeksiidae科及新建立的Moreidae科 (Stephenson, 1941) †[16]合組為新的Pholidotomoidea總科[17];
- 原來的拳螺科現時被提升至總科,若按Turbinellidae Swainson, 1835的中文譯名鉛螺科,這個總科應該叫作「鉛螺總科」。
另外,原來的擬榧螺總科(Pseudolivoidea (de Gregorio, 1880))現被視為榧螺總科的異名[3][13]。
以下為在這分類中本目所包含的八個總科[3]:
以下為2011年前的新腹足類的所有科[2][1]:
- 總科地位未定
- † Johnwyattiidae科
- † Perissityidae科
- † Sarganidae科
- † Speightiidae科
- † Taiomidae科
- † Weeksiidae科
- 蛾螺總科(Buccinoidea)
- Belomitridae Kantor, Puillandre, Rivasseau & Bouchet, 2012
- 蛾螺科 Buccinidae Rafinesque, 1815
- Busyconidae Wade, 1917 (1867)
- 布紋螺科 Colubrariidae Dall, 1904
- 核螺科 Columbellidae Swainson, 1840:又名牙螺科[18]
- † Echinofulguridae Petuch, 1994
- 旋螺科 Fasciolariidae Gray, 1853:又名細帶螺科[18]
- 香螺科 Melongenidae Gill, 1871 (1854):==Galeodidae,又名盔螺科[9]
- 織紋螺科 Nassariidae Iredale, 1916 (1835)
- 榧螺總科(Olivoidea)[9]
- Pseudolivoidea總科
- Pseudolividae科
- Ptychatractidae科
- 芋螺總科(Conoidea)
Bouchet, P.; Rocroi, J.-P.; Hausdorf, B.; Kaim, A.; Kano, Y.; Nützel, A.; Parkhaev, P.; Schrödl, M.; Strong, E.E. Revised Classification, Nomenclator and Typification of Gastropod and Monoplacophoran Families. Malacologia. 2017, 61 (1–2): 1–526. OCLC 7296100651. S2CID 91051256. doi:10.4002/040.061.0201.
Barnes, Robert D. Invertebrate Zoology. Philadelphia, PA: Holt-Saunders International. 1982: 376. ISBN 0-03-056747-5.
Thiele, J. translation by J.S. Bhatti Edited by: R. Bieler & P. Mikkelsen, Smithsonian Libraries, 1993. , 編. Handbuch der Systematischen Weichtierkunde Volume 1 (1) (Loricata; Gastropoda: Prosobranchia). Jena, Reprint, Asher & Co., Amsterdam, 1963. 1929-10-23: 376 pp.
Ponder, Winston; Lindberg, David R. Towards a phylogeny of gastropod molluscs; an analysis us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997, 119 (2): 83–265. doi:10.1111/j.1096-3642.1997.tb00137.x (英語).
Kantor, YI. Phylogeny and Relationships of Neogastropoda. Taylor J. D. (編). Origin and Evolutionary Radiation of the Mollusc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21–230 (英語).
Ponder, W. F.; Colgan, D. J.; Healy, J. M.; Nützel, A.; Simone, L. R. L.; Strong, E. Caenogastropoda. Ponder W. F.; Lindberg D. R. (編).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the Mollusca. Berkeley (美國加州):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331–383 (英語).
- ^ 13.0 13.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WoRMS_146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WoRMS_1055728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WoRMS_1055738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WoRMS_1055742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WoRMS_1055741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