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福龍屬名Triunfosaurus,意為「特里福盆地的蜥蜴」)是多孔椎龍類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來自早白堊世巴西。屬下僅包含單一物種萊氏特里福龍T. leonardii),由卡瓦略等人於2017年描述。本屬可根據坐骨獨特比例區別於所有其它泰坦巨龍類。其最初被描述為原始泰坦巨龍類,使之成為該類群已知最早的原始成員;然而,後期研究質疑將此分類單元鑑定為泰坦巨龍類,並將其重新歸入多孔椎龍類。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特里福龍屬
化石時期:貝里亞階凡藍今階
~145.5–130 M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演化支 沉重龍類 Gravisauria
演化支 真蜥腳類 Eusauropoda
演化支 新蜥腳類 Neosauropoda
演化支 大鼻龍類 Macronaria
屬: 特里福龍屬 Triunfosaurus
Carvalho et al., 2017
模式種
萊氏特里福龍
Triunfosaurus leonardii

Carvalho et al., 2017
Close

描述

特里福龍可根據兩項自衍征或獨特特徵區別於其它泰坦巨龍類,即坐骨恥骨接觸部分是整個坐骨高度的一半,坐骨軸與形成臀窩的髖臼部位成角小於70度。特里福龍亦代表一個未在其它泰坦巨龍類中發現的椎骨特徵的獨特組合,如下文所述。[1]

尾巴前端附近椎骨前邊緣擁有短而堅固的突起或前關節突英語articular processes,這些突起沿水平方向略微上彎。椎骨頂部神經棘較小,具有沿中線延伸、頂部附近擴張的突起。椎骨兩側橫突位於骨骼背面附近,且同樣輕微上彎。椎體兩側後半部分強烈凹陷,椎骨兩側稱為側凹的凹陷非常小。椎體內部結構不呈海綿狀或蜂窩狀。[1]

尾巴前端附近椎骨底部的神經弓與椎體形成的孔洞即脈管非常狹窄,而神經弓本身則相對筆直。神經弓下端圓潤且擴張,神經弓通過骨骼頂部的簡單小面關節英語facet joint連接椎體。尾巴中間附近脈管高度較小但比例更寬,脈弓包括下端在內整體變得非常扁平。脈弓略微凹陷,與椎體的關節位於更靠後的位置。兩個小嵴在脈弓背面底部形成一山脊狀結構。[1]

發現與命名

特里福龍正模標本UFRJ-DG 498發現於巴西帕拉伊巴州西部皮拉尼亞斯河組英語Rio Piranhas Formation的一層砂岩中,由包含三節中段尾椎(後來認為來自尾巴前段)、[2]三根單個人字骨、三根單個神經棘及一個右坐骨的部分骨骼組成。該化石現為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收藏的一部分。根據孢粉學關聯及相似足跡共源性,[3]將皮拉尼亞斯河組視為索薩組英語Sousa Formation的同時期地層,後者地質年齡為貝里亞階凡藍今階且可能延伸到了豪特里維階(與里約達塞拉和早期阿拉圖動物群時期相關)。對皮拉尼亞斯河組孢粉的研究本身支持其年齡為貝里亞階至凡藍今階,儘管不能排除存在豪特里維階沉積物的可能。[1]

模式種兼唯一種萊氏特里福龍(Triunfosaurus leonardii)由伊斯瑪·德·索札·卡瓦略(Ismar de Souza Carvalho)、萊昂納多·薩爾加多(Leonardo Salgado)、拉斐爾·馬托斯·林多索(Rafael Matos Lindoso)、赫明尼奧·伊茲麥爾·德·阿勞霍-朱尼爾(Hermínio Ismael de Araújo-Júnior)、弗朗西斯科·塞薩爾·科斯塔·諾格伊拉(Francisco Cézar Costa Nogueira)、何塞·阿格涅羅·索亞雷斯(José Agnelo Soares)等人於2017年命名並描述。屬名取自帕拉伊巴州特里福盆地(Triunfo Basin),種名致敬古生物學家朱塞佩·萊奧納爾迪(Giuseppe Leonardi)。[1]

分類

最初鑑別為泰坦巨龍類

正如威爾遜和厄徹在2003年所鑑別的那樣,特里福龍於2017被歸入泰坦巨龍類演化支,[4]該結論由特里福龍神經弓關節特徵所支持,其神經弓像其它泰坦巨龍類一樣擁有兩個不同關節面。[5]最初發現特里福龍和門多薩龍共同處在一個相對基幹多分支英語polytomy中,這一基幹位置由尾椎具有扁平後端而非像衍生岩盔龍類泰坦巨龍類那樣側凹形態凸出所支持。[6]此外,坐骨短軸——實際上是骨骼總體比例——與類似基幹屬安第斯龍極其相仿。[5]然而,筆直的垂直神經棘表明其演化位置比安第斯龍或門多薩龍更為衍生,而相對較短的神經弓則將其與安第斯龍及其它泰坦巨龍類區分開來。[7]發現的拓撲是基於卡巴利多和桑德的分析,[8]複製如下。[1]

泰坦巨龍類 Titanosauria

德氏安第斯龍 Andesaurus delgadoi

首獸門多薩龍 Mendozasaurus neguyelap

迪氏馬拉威龍 Malawisaurus dixleyi

斯氏沉重龍 Epachthosaurus sciuttoi

烏因庫爾阿根廷龍 Argentinosaurus huinculensis

弗氏馬拉圭龍 Malarguesaurus florenciae

萊氏特里福龍 Triunfosaurus leonardii

蒙古耐梅蓋特龍 Nemegtosaurus mongoliensis

克氏瑞佩托龍 Rapetosaurus krausei

馬氏塔普亞龍 Tapuiasaurus macedoi

柯氏伊希斯龍 Isisaurus colberti

普氏三角區龍 Trigonosaurus pricei

聖胡安阿拉摩龍 Alamosaurus sanjuanensis

斯氏後凹尾龍 Opisthocoelicaudia skarzynskii

薩爾塔龍科 Saltasauridae

護甲薩爾塔龍 Saltasaurus loricatus

南方內烏肯龍 Neuquensaurus australis

該拓撲並未獲得確鑿支持,因為想要將特里福龍「逐出」泰坦巨龍類只需兩個額外進化步驟,且從各演化支中獲得的支持值也也低。作為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原始泰坦巨龍類,特里福龍最初被用來支持一種假說,即泛圍更廣的類群是在豪特里維階前後起源於超大陸岡瓦納上——具體來說是在今天的南美洲內。[9]儘管如此,另一種認為該類群是從歐洲擴散出來的假設仍然是合理的。[1][10]

重新歸入分類不明的多孔椎龍類

在隨後對多孔椎龍類澳洲南方龍的重新描述中,史蒂芬·波羅帕特(Steven Porotat)和同事對特里福龍的泰坦巨龍類地位提出許多反對意見。波羅帕特等人注意到,卡瓦略等人用以將特里福龍歸入泰坦巨龍類的特徵,即將神經弓隔成兩個表面的溝槽,同樣存在於非泰坦巨龍類多孔椎龍類布萬龍怪味龍身上。[11]他們指出,神經弓較短直接與威爾遜2002年給出的泰坦巨龍類定義相矛盾,[7]儘管此特徵在某種程度上是可變的。[2][12]

此外,波羅帕特等人還尾椎是否來自尾巴中段提出質疑。在這些椎骨中,對中段尾椎來說很不尋常的特徵包括:突出的橫突且具有很深的橫突關節(與肋骨關節連接)、突出的前橫突關節椎板(prezygodiapophyseal laminae)連接前關節突及橫突、發育良好的棘前關節突椎板(spinoprezygapophyseal)連接前關節突及神經棘、椎體底部外緣有很深的凹陷以及從椎體側面中點向後延伸的後關節突(postzygapophyseal)小面關節。橫突尺寸表明椎骨實際來自尾巴前段,總體尺寸較小導致其與坐骨的關聯存疑。鑑於以上原因,波羅帕特等人將特里福龍重新為入多孔椎龍類,由於分類存疑,因此無法確切支持其與泰坦巨龍類的親緣關係。[2]

古生態學

特里福盆地的脊椎動物化石往往極其零碎。Poço縣已出土鱷形超目骨骼碎片。特里福盆地以足跡屬英語ichnotaxon的保存而聞名,已知該盆地有535多條由恐龍形成的單獨腳印,[3]其中一些可能是特里福龍留下的。其環境可能由沖積扇河流系統組成。[1]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