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雀(學名:Fringilla montifringilla,中國大陸作燕雀)為雀科燕雀屬的鳥類,俗名虎皮雀、花雞。花雀分布廣泛,且為候鳥,經常可見到成群的大型遷徙隊伍。
分類
1758年,卡爾·林奈將該物種收錄於他的《自然系統第十版》自然系統,並沿用其現行的二名法名稱 Fringilla montifringilla。[3][4] Montifringilla 源自拉丁文,mons, montis 意指山,而 fringilla 是指雀鳥。[5] 英文俗名為 "bramlyng" (Bram 「大聲」 + lyng 「肺」) 最早於1544年由英國自然學家威廉·特納所使用,但在16世紀後期改為目前的拼法 "brambling"。[6][7][8] 該名稱的詞源不明,因為這種鳥與黑莓(bramble) 並無關聯。[9]
描述
花雀的體型和外形與蒼頭花雀相似。繁殖期的雄性花雀非常有辨識度,牠們擁有黑色的頭部、深色的上半身、橙色的胸部和白色的腹部。雌鳥和年輕鳥的外觀較為樸素,且與部分普通花雀更為相似。無論在哪個羽毛階段,花雀與蒼頭花雀在多個特徵上有所不同:
- 花雀的腰部為白色,而蒼頭花雀的腰部則是灰綠色;
- 花雀的胸部是橙色,與白色腹部形成鮮明對比,而蒼頭花雀的腹部顏色更為統一(粉色或淡褐色);
- 花雀的肩羽為橙色,而蒼頭花雀的肩羽則是灰色或灰褐色;
- 花雀的體側有深色斑點,而蒼頭花雀的體側則是素色;
- 花雀缺少蒼頭花雀的白色外側尾羽。
除了繁殖期的雄鳥外,所有羽毛階段的另一個差異是喙的顏色——花雀的喙為黃色,而蒼頭花雀的喙則是淡粉色(繁殖期的雄性花雀喙為黑色,而相應羽毛階段的蒼頭花雀喙為灰色)。[10]
測量資料:
分佈與棲地
花雀在繁殖季節廣泛分布於北歐洲的森林以及向東的古北界地區。牠們是候鳥,冬季遷徙至南歐、北非洲、北印度、北巴基斯坦、中國及日本。[1] 在遷徙途中,牠們經常迷路飛入阿拉斯加,在美國北部和加拿大南部也有零星紀錄。[13] 全球花雀的數量大約在1億至2億之間,並呈現下降趨勢。[1]
這個物種幾乎完全是遷徙性的。在歐洲,冬季時牠們會形成大型群體,有時單一群體內會有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隻鳥。[14][15] 當山毛櫸種子充足時,這樣的大型集結尤為常見。雖然花雀在冬季不一定需要山毛櫸種子,但冬季的花雀群會一直遷徙,直到找到它們。這可能是為了避免與蒼頭花雀的競爭而產生的適應性行為。[16]
行為
花雀在一歲時首次繁殖。巢通常建在高處,靠近樹幹。巢由雌鳥築造,外層可能包含地衣、草、石南、蜘蛛網以及來自樺木或杜松的樹皮條。巢的內部鋪有羽毛、柔軟的草和毛髮。蛋會每日產下一枚,巢中通常有5到7枚蛋。蛋的顏色從淡藍到深橄欖棕不等,並帶有粉紅色到鐵鏽紅的斑點。蛋的平均尺寸為19.4 mm × 14.5 mm(0.76英寸 × 0.57英寸),計算得出的重量為2.14 g(0.075 oz)。從最後一枚蛋產下後開始,雌鳥開始孵蛋,11到12天後小鳥孵化。幼鳥由雙親共同餵養和照顧,並在13到14天後離巢。每年通常只繁殖一次,但在俄羅斯西北部有時可以繁殖兩次。[17]
巢可能會受到小嘴烏鴉(Corvus corone) 和北噪鴉(Perisoreus infaustus) 的掠食。巢也常被大杜鵑(Cuculus canorus) 寄生。[17]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