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土地面積永久或季節性飽和的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溼地(wetland)是永久或季節性被較淺的水(少於6米的淡水、半鹹水或海水)掩蓋的獨特自然環境,是一種許多缺氧過程具有優勢的半水生生態系統[1],也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有許多水生植物生長在土壤長期被水體浸泡的特定溼地環境中,這些能夠適應獨特水土環境的水生植物也常是區分溼地與其他地形、水體的特徵植被[2]。溼地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3];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溼地,仰賴溼地提供的棲息地和生態系統,因此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溼地有強大的生態淨化作用,可以改善河流水質,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
在人口數量急劇增加和經濟快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19世紀中後期大量溼地被改造成農田,加上過度的資源開發和污染,溼地面積大幅度縮小,溼地物種受到嚴重破壞。為保護溼地和溼地中的豐富物種,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間保護公約溼地公約。到2014年1月為止已有168個締約國,2170塊溼地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
溼地是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其中溼地的生態系統功能及作用在近年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溼地具有包括:淨化水質、蓄水、固碳、促進營養物質循環過程等功能,也能保護海岸線的穩定以及作為植物和動物生存的棲地。溼地也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不過一個溼地是否能夠發揮功能,以及它們能夠發揮的程度則取決於該溼地及其附近的環境與水域特徵[4]。許多快速評估溼地功能的方法在各地被開發出來,提出一些條件與方法用以評估溼地生態的健康程度,並且希望透過提高公眾對溼地功能與溼地生態系統服務的認識來促進溼地保護[4][5]。
溼地的功能與作用還包括:
由於溼地和水域、陸地之間沒有明顯邊界,加上不同學科對溼地的研究重點不同,造成溼地的定義一直存在分歧。
國際溼地公約採用廣義的溼地定義,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溼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這一定義包含狹義溼地的區域,有利於將狹義溼地及附近的水體、陸地形成一個整體,便於保護和管理。
溼地的研究活動則往往採用狹義定義。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保護機構於1979年在「美國的溼地深水棲息地的分類」一文中,重新給溼地作定義為:「陸地和水域的交匯處,水位接近或處於地表面,或有淺層積水,至少有一至幾個以下特徵:(1)至少週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為植物優勢種;(2)底層土主要是溼土;(3)在每年的生長季節,底層有時被水淹沒。」定義還指湖泊與溼地以低水位時水深2米處為界,按照這個溼地定義,世界溼地可以分成二十多個類型,這個定義目前被許多國家的溼地研究者接受。
溼地的水文條件是溼地屬性的決定性因素。水的來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續期和頻率決定了溼地的多樣性。水對溼地土壤的發育有深刻的影響。溼地土壤通常稱為溼土或水成土。
地球上的每個大陸上都有溼地[6],溼地基本分五大類型:沼澤溼地、近海及海岸溼地、河流溼地、湖泊溼地、庫塘。沼澤溼地是最典型的溼地類型,隨著對溼地更廣泛的認知,許多含水區域也被歸類為溼地。
酸性泥炭沼澤(bog)即酸沼,由於營養不足,典型植物為水蘚。
世界上最大的溼地包括亞馬遜盆地和西西伯利亞平原[8]。另一個大溼地是潘塔納爾溼地,橫跨在南美洲的巴西,玻利維亞和巴拉圭,面積達2,500萬公頃[9]。
中國研究機構見中國溼地條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