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水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水質,水體品質的簡稱。是指水的化學、物理、生物和輻射性質。[1]對水質的衡量對應一種或多種生物的需要或人類的需要及目的。[2]水質通常對應一組標準,符合某種要求。評價水質的常見標準是對應生態系統健康、人類接觸安全及飲用水。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3月21日) |

標準
在設立標準時,當局要做出政治和科技性決策,決定水要如何使用。[3]就自然水體而言,他們要對初始情況進行合理評估。自然水體因自然情況的不同而不同。環境科學家努力理解這些系統如何運作,進而幫助確定資源及污染物。環境法律和政策制定者則通過立法來確定如何將水維持在合適的品質以滿足用途。
地球上地表水絕大多數雖然無毒但不可飲用。即便刨去海水(太咸了)也是如此。另一個有關水質的大眾概念是水是否受到污染。其實,水是個複雜的事物,部分原因是水是地球生態學複雜的媒介。工業和商業活動(如製造業、採礦業、建築業、運輸業)是水污染的主要致因,農業和城市徑流也將污水帶到水體。
常見檢測標準

環境與飲用水標準分類
按照2002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4],水質共分為:
- 飲用水類:
- 飲用水I類 :主要適用於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水質良好。地下水只需消毒處理,地表水經簡易淨化處理(如過濾)、消毒後即可供生活飲用者;
- 飲用水II類: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卵場,仔稚幼魚的索餌場等,水質受輕度污染。經常規淨化處理(如絮凝、沉澱、過濾、消毒等),其水質即可供生活飲用者;
- 飲用水III類: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回游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
- 污水類
- IV類: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 V類:主要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 劣V類:無用髒水,也稱超V類。
按照1985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發布的《地面水體分類及水質標準》[6],陸域地面水體分類分為甲、乙、丙、丁、戊五類,如下:
- 甲類: 適用於一級公共用水、游泳、乙類、丙類、丁類及戊類。
- 乙類: 適用於二級公共用水、一級水產用水、丙類、丁類及戊類。
- 丙類: 適用於三級公共用水、二級水產用水、一級工業用水、丁類及戊類。
- 丁類: 適用於灌溉用水、二級工業用水及環境保育。
- 戊類: 適用環境保育。
海域地面水體分類分為甲、乙、丙三類,如下:
- 甲類:適用於一級水產用水、游泳、乙類及丙類。
- 乙類:適用於二級水產用水、二級工業用水及環境保育。
- 丙類:適用環境保育。
專用名詞之定義如下:
- 一級公共用水: 指經消毒處理即可供公共給水之水源。
- 二級公共用水: 指需經混凝、沈澱、過濾、消毒等一般通用之淨水方法處理可供公共給水之水源。
- 三級公共用水: 指經活性碳吸附、離子交換、逆滲透等特殊或高度處理可供公共給水之水源。
- 一級水產用水: 在陸域地面水體, 指可供鱒魚、香魚及鱸魚培養用水之水源;在海域水體,指可供嘉臘魚及紫菜類培養用水之水源。
- 二級水產用水: 在陸域地面水體, 指可供鰱魚、草魚及貝類培養用水之水源;在海域水體,指虱目魚、烏魚及龍鬚菜培養用水之水源。
- 一級工業用水: 指可供製造用水之水源。
- 二級工業用水: 指可供冷卻用水之水源。
Remove ads
各項基準值單位如下:
- pH值:無單位。
- 大腸桿菌群:每100毫升水樣在濾膜上所產生之菌落數(CFU/100ML)。
- 其餘:毫克/公升。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