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漳泉械鬥,是指發生於在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葉的臺灣清治時期,來自福建省的漳州府與泉州府的兩大移民族群之間的武裝衝突。
臺灣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偏漳州話腔調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南部則為泉漳移民混合區。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1]」的說法,僅在臺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2]。
大致來說,在台灣中部各縣市為例,泉州裔台灣人大多分佈在海線各鄉鎮,使用「海口腔」台語(偏泉腔),以鹿港腔為代表;漳州裔台灣人大多分佈在山線各鄉鎮,使用「內埔腔」台語(偏漳腔)。在台南市、高雄市一帶,原先漳泉兩裔也是呈山線、海線分佈,但如今口音已混合成「混合腔」(聲調偏漳的漳、泉混合腔)。在大台北地區,則台北市內較多泉州裔閩南人,板橋、中和一帶則較多漳州裔閩南人,所以有「隔條景美溪,口音就不同」之說法。所以台北漳泉雙方械鬥時也往往以景美溪為天然界線和戰場。
又在基隆東北角、宜蘭地區的漳泉雙方分布情形的話,大致上是基隆老市區(以獅球嶺為界)、瑞芳沿海(瑞濱)、貢寮到整個蘭陽平原,是漳州人的地盤,尤其蘭陽平原上的宜蘭腔,就是很道地的漳州話府城腔閩南語;而瑞芳市區到九份、暖暖、七堵、到汐止,則是泉州人的地盤(即清朝稱瑞芳九份到汐止一帶的石碇堡地區)。又因為泉州人往往信仰清水祖師、保儀大夫(尪公)等,而基隆老市區的漳州人並不信仰,所以基隆一帶以往有尪公無過嶺(獅球嶺)的說法。但現在百餘年來的泉漳文化逐漸融合,現在基隆老市區也可見到尪公廟,譬如崇右影藝科技大學就是位於基隆老市區,但該校對面的濟安宮,則是屬於尪公廟,該廟是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才建立的。所以當年基隆東北角地區漳泉械鬥時,也往往以獅球嶺至月眉山一帶山脈為天然界線和戰場。
關於探究漳泉械鬥的論述,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當嘉慶帝在萬壽山玉蘭堂去詢問理臺多年的楊廷理有關在福建省臺灣府活動的漳州府人與泉州府人何以不和的緣故時,楊氏即指出,這「都是漳、泉無業游民愛分氣類,所以易於滋事。」他亦指出,「每漳、泉不法」時,廣東省人「即眾出力」來平定,而「林爽文滋事,也甚得其力」。[3]
原因也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清代官員李逢時(1829-1876,字泰階,噶瑪蘭廳人)於1860年代,特作七言樂府詩〈漳泉械鬥歌〉,表達對台灣歷來許久漳泉火拚現象的感慨:「漳人不服泉州驢,泉人不服漳州豬。終日紛紛列械鬥,田園廬舍相侵漁。臺灣自昔稱樂土,漳人泉人久安處。邇來強悍風氣殊,更望何人固吾圉。甯長敬,林國芳,挾富挾貴無王章。艋川搖動鯨鯢竄,蟲沙猿鶴罹奇殃。我聞干豆有古寺,土人於此驗災異。今年鐵樹又開花,械鬥從中有天意。天意冥冥不可解,紅羊換劫總堪駭。殺人如草死如眠,骷髏屯積血飄灑。君不見,漳人泉人鷸蚌持,粵人竟得漁人利,漳人是豬泉亦豬。又不見,長敬國芳號令行,漳泉各受二人制,泉人是驢漳亦驢。」[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