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溫尼辟[註 1][1](英語:Winnipeg;i/ˈwɪnɪpɛɡ/)座落於草原三省東緣,是加拿大第八大都會區暨第六大城市,也是曼尼托巴省省會和該省最大城市,半數以上的曼尼托巴省人口集中於此,現有人口約75萬[2]。溫尼辟的名字源於當地原住民的克里語,意為「渾水」。它是一個運輸、經濟、製造業、農業與教育的重鎮。同時也是西加拿大的重要交通樞紐,距美國邊境僅96公里。1738年,法國商人在此建立第一個貿易站,在這之前,溫尼辟已成為原住民諸部落的貿易中心。1812年,一批蘇格蘭移民在此定居。1873年,城市人口增至1869人。
溫尼辟 Winnipeg | |
---|---|
格言:One with the Strength of Many | |
溫尼辟在曼尼托巴的位置 | |
坐標:49°53′44″N 97°08′19″W | |
國家 | 加拿大 |
省 | 曼尼托巴省 |
區域 | 溫尼辟都會地區 |
政府 | |
• 市長 | Scott Gillingham |
面積 | |
• 城市 | 465.16 平方公里(178.77 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5,302.98 平方公里(2,047.49 平方英里) |
海拔 | 238 公尺(781 英尺) |
人口(2021年) | |
• 城市 | 749,607人 |
• 密度 | 1,623人/平方公里(4,200人/平方英里) |
• 市區 | 758,515 |
• 都會區 | 834,678 |
時區 | 北美中部時區(UTC-6) |
• 夏時制 | 北美中部時區(UTC-5) |
郵編前三位 | R2C至R3Y |
電話區號 | 204和431 |
網站 | 溫尼辟市官方網頁 |
溫尼辟的經濟由金融、製造、餐飲、文化及旅遊組成。城內有理察森國際機場。由北美一級鐵路構築的城市鐵路東西通往加拿大各省,向南則駛往美國。以溫尼辟為主場的體育隊有:溫尼辟藍色轟炸機隊(加拿大式橄欖球)、溫尼辟噴射機隊(冰球)及溫尼辟黃金眼隊(棒球)。坐落在溫尼辟的大學及學院有:曼尼托巴大學、溫尼辟大學、加拿大門諾會大學、聖伯尼菲斯大學及紅河學院。
溫尼辟擁有不同種群的人口,其中菲律賓人占總人口的比例數在加拿大全國為最高,他加祿語也成為城市中使用比例最高的非英語第二語言。然而,其人口的絕大多數仍由歐洲裔構成(如烏克蘭裔、俄羅斯裔、德裔)。其中十分之一以法語為母語。溫尼辟亞裔在市中心也建立了唐人街。
溫尼辟位於整個北美洲的中心,坐落於北紅河與阿西尼泊因河的之間的交匯處的沖積平原。由於地理形狀像是個叉子,溫尼辟也被稱作叉子城而著名。由於歷史上紅河多次發生洪水,溫尼辟城市周圍修建了紅河洩洪水道來保護城區。
溫尼辟是省內最大都市,該省有6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於該市,約有70萬人[2]。另外,溫尼辟人口普查整合區(包括周圍的農村自治區)人口約有778,489人[3]。
溫尼辟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故氣候相當極端,整體來說溫尼辟算是世界上最冷的大城市之一,11月中到3月之間平均溫度都處於攝氏0度以下(夜晚甚至可以到攝氏負40度),5月到9月溫度經常達到攝氏30度(華氏86度),甚至有時候高達攝氏35度(華氏95度),比其他大草原城市的降雨與降雪機率高,但全年陽光充足,據統計,全年日照天數達318天。
溫尼辟(溫尼辟機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濕熱指數 | 6.3 | 11.1 | 18.8 | 34.1 | 40.2 | 46.1 | 44.7 | 45.5 | 45.9 | 34.3 | 23.9 | 9.3 | 46.1 |
歷史最高溫 °C(°F) | 7.8 (46.0) |
11.7 (53.1) |
23.7 (74.7) |
34.3 (93.7) |
37.0 (98.6) |
37.8 (100.0) |
37.8 (100.0) |
40.6 (105.1) |
38.8 (101.8) |
31.1 (88.0) |
23.9 (75.0) |
11.7 (53.1) |
40.6 (105.1) |
平均高溫 °C(°F) | −12.7 (9.1) |
−8.5 (16.7) |
−1.1 (30.0) |
10.3 (50.5) |
19.2 (66.6) |
23.3 (73.9) |
25.8 (78.4) |
25.0 (77.0) |
18.6 (65.5) |
10.8 (51.4) |
−0.9 (30.4) |
−9.7 (14.5) |
8.3 (46.9) |
日均氣溫 °C(°F) | −17.8 (0.0) |
−13.6 (7.5) |
−6.1 (21.0) |
4.0 (39.2) |
12.0 (53.6) |
17.0 (62.6) |
19.5 (67.1) |
18.5 (65.3) |
12.3 (54.1) |
5.3 (41.5) |
−5.3 (22.5) |
−14.4 (6.1) |
2.6 (36.7) |
平均低溫 °C(°F) | −22.8 (−9.0) |
−18.7 (−1.7) |
−11 (12) |
−2.4 (27.7) |
4.8 (40.6) |
10.7 (51.3) |
13.3 (55.9) |
11.9 (53.4) |
6.0 (42.8) |
−0.3 (31.5) |
−9.6 (14.7) |
−19.1 (−2.4) |
−3.1 (26.4) |
歷史最低溫 °C(°F) | −42.2 (−44.0) |
−45 (−49) |
−37.8 (−36.0) |
−26.3 (−15.3) |
−11.1 (12.0) |
−3.3 (26.1) |
1.1 (34.0) |
0.6 (33.1) |
−7.2 (19.0) |
−17.2 (1.0) |
−34 (−29) |
−37.8 (−36.0) |
−45 (−49) |
歷史最低風寒指數 | −56.4 | −57.1 | −48.8 | −35.8 | −20.8 | −7.4 | −0.1 | −3.9 | −11.5 | −24.2 | −48.1 | −50.6 | −57.1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19.7 (0.78) |
14.9 (0.59) |
21.5 (0.85) |
31.9 (1.26) |
58.8 (2.31) |
89.5 (3.52) |
70.6 (2.78) |
75.1 (2.96) |
52.3 (2.06) |
36.0 (1.42) |
25.0 (0.98) |
18.5 (0.73) |
513.7 (20.22)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0.2 (0.01) |
2.5 (0.10) |
7.5 (0.30) |
21.5 (0.85) |
58.0 (2.28) |
89.5 (3.52) |
70.6 (2.78) |
75.1 (2.96) |
51.9 (2.04) |
31.0 (1.22) |
6.1 (0.24) |
1.6 (0.06) |
415.6 (16.36)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23.1 (9.1) |
14.2 (5.6) |
15.8 (6.2) |
10.1 (4.0) |
0.8 (0.3) |
0 (0) |
0 (0) |
0 (0) |
0.4 (0.2) |
5.0 (2.0) |
21.4 (8.4) |
19.8 (7.8) |
110.6 (43.5) |
平均降水天數(≥ 0.2 mm) | 11.8 | 8.3 | 9.0 | 7.3 | 10.6 | 12.8 | 11.4 | 10.4 | 11.1 | 9.4 | 9.9 | 11.6 | 123.6 |
平均降雨天數(≥ 0.2 mm) | 0.63 | 1.0 | 3.0 | 5.1 | 10.3 | 12.8 | 11.4 | 10.4 | 10.9 | 8.0 | 2.5 | 0.9 | 76.9 |
平均降雪天數(≥ 0.2 cm) | 12.2 | 8.3 | 7.3 | 3.3 | 0.6 | 0 | 0 | 0 | 0.2 | 2.2 | 9.2 | 11.4 | 54.7 |
平均相對濕度(%) | 73.4 | 73.7 | 69.2 | 50.6 | 44.5 | 52.1 | 53.6 | 51.5 | 53.6 | 57.9 | 72.3 | 75.4 | 60.6 |
月均日照時數 | 120.1 | 137.8 | 178.4 | 239.1 | 286.2 | 283.2 | 317.5 | 280.2 | 186.4 | 147.1 | 95.6 | 100.3 | 2,371.8 |
資料來源1:加拿大環境部[4] | |||||||||||||
資料來源2:Extremes from 1938−2002, all other data from 1971−2000[5] |
溫尼辟的人口於工業革命時代時大幅上升,因為當時的鐵路是以溫尼辟作為抵達太平洋之前的中繼站,二十世紀初時溫尼辟更一度是加拿大的第三大城市。但不久之後,因為其他海上航道開始出現,如巴拿馬運河的開通,使得該市人口增長開始放緩,溫尼辟在加拿大的地位也從此下降。
當地印第安人認為溫尼泊是濕地,受附近溫尼泊湖影響,故得名溫尼泊。
溫尼辟的城市中心有大量原住民(因努伊特人)的接待站,是加拿大原住民聚集地之一。當地有兩所公立大學:溫尼辟大學(University of Winnipeg)和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
溫尼辟最著名的報紙是溫尼辟自由報(Winnipeg Free Press),始於1872年,是加拿大西部歷史最悠久的報紙。著名的卡通畫《小熊維尼》中,維尼的名字就是溫尼辟的縮寫。採新古典式風格的曼尼托巴省議會大樓(Manitoba Legislature Building)是溫尼辟市區內的重要建築之一,大樓圓頂頂端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金童」(Golden Boy,實際上的正式名稱是「永恆的青春」Eternal Youth),這具高5.25公尺,全身覆滿24K金的銅像是以希臘神話中的赫密斯(Hermes,或相當於羅馬神話中的墨丘利)為雛形所塑造。
1971年4月起,溫尼辟批准市長與其它國家的市長簽訂姐妹城市協議[6]。這些姐妹城市(1971年起有11個)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及亞洲。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