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律經濟學(law and economics)或稱法律的經濟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law),是由美國學者在1960年代發展出的跨領域交叉學科。主要是以經濟學的效率觀點,分析法律的形成、架構、與運作方式,法律與司法制度對社會的經濟效益影響。1960年,芝加哥大學教授羅納德·科斯發表了「社會成本問題」(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此論文提出後人所稱的科斯定理,被視為是法律經濟學的奠基之作。[1][2][3]
法律經濟學的其他重要人物包括:
臺灣在法律經濟學的領域方興未艾,此一領域比較知名的學者,如熊秉元著有《法律經濟學開講》和《正義的效益:一場法學與經濟學的思辨之旅》、王文宇著有《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系列著作、簡資修著有《經濟推理與法律》,以及謝哲勝著有《法律經濟學》,為較知名之著作。
法律經濟學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在大陸出現[7],至今方興未艾。這個領域比較知名的學者有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朱蘇力、武漢大學教授漆多俊、浙江大學教授錢弘道、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桑本謙、中山大學教授周林彬、山東大學教授魏建、廈門大學教授龍小寧等。大陸經濟學界也不乏有法律經濟學的研究者,比較知名的包括浙江大學教授史晉川、山東大學教授喬嶽等。
許多香港的法律和經濟學研究與新制度經濟學有關。這些文章中有很多是由新制度經濟學家撰寫的。例如Li(2012)提出從過去20年的香港法律報告的資料顯示, 自從第一起案件以來,滲水法庭案件的數量從1994年起增加了40倍 。賠償總額也大大增加。但是,居民向法庭尋求賠償的案件比噪音污染少得多。這可能反映了高昂的交易成本 [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