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鯡科沙丁魚屬魚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沙丁魚(學名:Sardina pilchardus),又稱薩丁魚、鰛、鰮和鰯,是沙丁魚屬的唯一物種,屬於鯡形目鯡科[1][2],本種小者長二寸,大者尺許,下顎較上顎略長,齒不顯,背蒼腹白。最初在義大利薩丁尼亞捕獲而得名,古希臘語稱其「sardonios」意即「來自薩丁尼亞島」。由於體型太小,又容易腐壞,在市場上通常賣不到好價錢,所以多用來製作沙丁魚罐頭[3],葡萄牙及摩洛哥是沙丁魚罐頭的主要產地。
沙丁魚 | |
---|---|
沙丁魚 | |
海中的沙丁魚群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鯡形目 Clupeiformes |
科: | 鯡科 Clupeidae |
亞科: | 西鯡亞科 Alosinae |
屬: | 沙丁魚屬 Sardina Antipa, 1904 |
種: | 沙丁魚 S. pilchardus
|
二名法 | |
Sardina pilchardus (Walbaum, 1792)
| |
異名 | |
列表
|
在日本東北地區因為魚身上有不一定數量的黑點又被稱為七星,臺灣南部稱之三元魚或三官魚,說法有幾種,一是以前有一種「三元牌魚罐頭」,大概有鯖魚、沙丁魚等幾種品項,於是鯖魚、沙丁魚等魚罐頭的魚都被稱為「三元魚」,因為音近而被稱為「三官魚」。第二種說法是臺灣早期經濟困難,三官大帝生日或者謝平安時,雲嘉漁民為了答謝神恩,流行以鯖魚、沙丁魚等魚罐頭堆成罐頭塔,奉祀三官幕府中的五營神兵,故鯖魚、沙丁魚等都稱為三官魚,「三官」即「三元」,故又稱「三元魚」。另一種說法是臺灣日治時期有三文魚(鮭魚)罐頭,而後臺灣人將所有魚罐頭的魚都稱為三文魚,後被傳為「三元魚」,因鯖魚、沙丁魚等最流行,故此二種魚被稱為「三元魚」,又因音近而稱為「三官魚」。
本屬歸類被於鯡形目、鯡亞目、鯡科、西鯡亞科,近緣類群有西鯡屬(Alosa)、油鯡屬(Brevoortia)及擬沙丁屬(Sardinops)[4][5]。
一般通稱的沙丁魚不是單指一種魚,而是泛指被做成罐頭的海洋表面活動之小型魚。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成立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訂立國際食品標準,世界上共有21種可以稱為沙丁魚的小型魚類,包括壽南小沙丁魚、鯡魚、大西洋鯡魚、皮爾撤德魚、油鯡、小鯡魚、南美擬沙丁魚等,最遠橫跨了不同的屬別。然而生物學上只有學名「Sardina pilchardus」的魚類才是真正的「沙丁魚」,於販售時也能單純稱作「沙丁魚」而不需加上祕魯等地域名稱。
沙丁魚屬集群性洄游魚類。分佈於東北大西洋、地中海沿岸。沙丁魚又分2亞種,即歐洲沙丁魚,頭長為體長的20%至23%,見於歐洲沿海和非洲西北岸。地中海沙丁魚,頭長為體長的18.5%~21%,見於地中海、黑海沿岸。
擬沙丁魚屬集群性洄游魚類。分佈於東太平洋美洲沿岸、西太平洋亞洲沿岸及非洲南部沿海,有5種。常見有遠東擬沙丁魚,產於日本、朝鮮、中國、俄羅斯堪察加沿海。加州擬沙丁魚,產於北美太平洋沿岸。南美擬沙丁魚,產於南美秘魯與智利沿海。南非擬沙丁魚,產於南非及納米比亞沿海。澳洲擬沙丁魚,產於澳洲南部及紐西蘭。
沙丁魚屬的鰓蓋骨上有顯著放射狀隆起線,小沙丁魚屬的鰓蓋骨上則無隆起線,但肩帶前方具兩個皮質突起。臀鰭最後二鰭條擴大或稍擴大。沙丁魚屬體側圓鱗大小不一,下鰓耙在鰓弓彎曲處長度一致,不形成短鰓耙,上頜骨不伸達眼中央下方。擬沙丁魚屬體側圓鱗大小一致,下鰓耙在鰓弓彎曲處有若干根,很短小,上頜骨向後伸達眼中央下方。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