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湖南觀察使,又稱湖南道,全稱湖南都團練守捉觀察處置使,是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從江南西道劃出而設置的地方衙署。「湖南」之名也從此出現。[1]
觀察使下轄衡、潭、邵、永、道5州。764年建立時治所在衡州(衡陽城)。大曆三年(768年)遷到潭州(長沙城),轄區增加了郴州和連州,共統領7州。
大曆三年(770年),當地不滿治所遷往長沙的湖南兵馬使臧玠發動兵變,殺死潭州刺史兼湖南觀察使崔瓘。當時避亂於長沙的杜甫不幸遇到這場兵變,逃往衡州,途中寫下了《逃難》、《入衡州》等詩。衡州刺史陽濟、道州刺史裴吼、澄州刺史楊子琳等紛紛起兵,討伐臧玠。當年6月,朝廷又以羽林大將軍辛京杲來任潭州刺史兼湖南觀察使。這才平息了這場兵亂。
臧玠兵變意味著湖南的地方割據勢力已經初見端倪,為五代十國的楚國割據打下了伏筆。883年八月,升為欽化軍節度使。886年七月,升為武安軍節度使。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