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椎龍(屬名:Spinostropheus)是一屬生存於中侏羅世的肉食性角鼻龍類獸腳類恐龍,化石發現於尼日的條拉倫組,模式種兼唯一種是戈氏棘椎龍(S. gautieri)。
發現歷史
1959年,阿爾伯特-菲力克斯·德·拉伯倫特(Albert-Félix de Lapparent)在阿加德茲沙漠因特雷夫(In Tedreft)西部奧德提默索(Oued Timmersöi)附近挖掘化石,發現之一是一具獸腳類殘骸。1960年,德·拉伯倫特將該化石命名為輕龍的第二個物種:戈氏輕龍(Elaphrosaurus gautieri),種名紀念模式產地的發現者弗朗索瓦·戈蒂埃(François Gautier)。[1]
2004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約翰·威爾遜(John Wilson)和約翰·康拉德(John Conrad)將其命名為新屬棘椎龍,屬名取自拉丁語spina(棘刺)及希臘語στροφεύς/stropheus(脊椎),指頸椎上突出且背腹扁平的後關節突。[2]
正模標本MNHN 1961-28發現於條拉倫組,地質年齡為巴通階至牛津階,[3]而德·拉伯倫特認為地層年齡可以追溯到早白堊世。標本由一節頸椎、七節背椎、三個骶骨、五節尾椎、一個肱骨、恥骨下端、股骨下端、一個脛骨、一個腓骨、一個跖骨、另外個塊跖骨及一節趾骨組成。副模標本包括尺骨、跖骨及椎骨和四肢材料組成的第二部具骨骼。塞里諾於2004年提及第三具骨骼:標本MNN TIG6,包括一排頸椎和背椎及一些肋骨。[2]
描述
棘椎龍是種小型獸腳類動物。2010年,格雷戈里·保羅(Gregory Paul)估計其長4公尺(13英尺)、重200公斤(440英磅)。[4]2012年,托馬斯·霍茲(Thomas R. Holtz Jr.)估計其長6.2公尺(20英尺)。[5]2016年,魯本·莫利納-佩雷茲(Rubén Molina-Pérez)和亞西爾·拉臘門迪(Asier Larramendi)根據副模標本中的尺骨給出8.5公尺(28英尺)長、600公斤(1,300英磅)重的更高估計值。[6]
種系發生學
塞里諾等人2002年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發現棘椎龍是阿貝力龍類的姐妹群,該研究僅考慮來自標本MNN TIG6的數據。[7]後期研究證實了最初結論,即本屬是新角鼻龍類以外的一種基幹角鼻龍類,在演化樹中與輕龍關係更近。[8]
參見
- 角鼻龍類研究歷史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