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格-施特勞斯綜合徵(Churg–Strauss syndrome (CSS)、也稱為"嗜酸性韋格納肉芽腫"[EGPA]"(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或"過敏性肉芽腫"(allergic granulomatosis)[1])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狀況,如有氣道過敏(過敏體質(Atopy))過敏史的人會導致小型和中型的血管(血管炎)炎症。它通常體現出三個階段。早期(前驅症狀(Prodrome))階段的特點是氣道炎症;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經歷哮喘和/或過敏性鼻炎。第二階段的特徵是異常高的"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s)(嗜伊紅細胞增多(Hypereosinophilia)),這會導致組織損傷,最常傷到肺部和消化道。第三階段包括血管炎,其最終可以導致細胞死亡,並且可以造成生命的威脅性。
查格-施特勞斯綜合徵 (Churg-Strauss syndrome) | |
---|---|
顯微照相顯示嗜酸性血管炎與"查格-施特勞斯綜合徵"是一致的。H&E染色法 | |
症狀 | 出血、消化道出血 |
類型 | 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ssociated vasculitis[*]、non-familial rare disease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secondary glomerular disease[*]、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n acquired peripheral neuropathy[*]、疾病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免疫學、風濕病學 |
ICD-11 | 4A44.A2 |
ICD-10 | M30.1 |
ICD-9-CM | 446.4 |
DiseasesDB | 2685 |
eMedicine | 1083013、1178795 |
Orphanet | 183 |
查格-施特勞斯綜合徵的有效治療需要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通常是糖皮質激素,其次是其他的藥劑如環磷醯胺、或硫唑嘌呤。
"查格-施特勞斯綜合徵"它賦予著於1951年最先發現這個病症的兩位醫生"查格-施特勞斯"的名字。
症狀和病徵
前驅階段的特點是過敏。
診斷
診斷標記包括嗜酸性粒細胞、及受感染組織的肉芽腫(Granuloma),以及抗中性粒細胞之抗中性白細胞胞質抗體(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為"查格-施特勞斯氏綜合徵"的診斷列出了這些標準:
- 哮喘。
- 嗜酸性粒細胞與白血球計算之差值大於10%。
- 單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或多發性神經病變(Polyneuropathy)的顯現。
- 不固定的肺浸潤
- 顯現鼻竇異常。
- 血管外嗜酸性粒細胞的組織學證據。
以分類效果而言,患者在六項標準中如超過四項則可以判定患有查格-施特勞斯氏綜合徵(CSS)。六項標準的任何四項或更多項顯現則產生85%的靈敏度及99.7%的特異性。[3]
風險分層
法國血管炎研究小組已經開發出五點系統("五因素分數")預測查格-施特勞斯氏綜合徵的死亡風險,且應用臨床上。這些因素為:
治療
歷史背景
查格-施特勞斯氏綜合徵最早在1951年紐約市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 (Manhattan))由病理學家雅各·查格(1910-2005)及羅德·施特勞斯(1913-1985)所提出。[4][5]
著名案例
註釋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