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沂中(1102年—1166年11月30日),字正甫,代州崞縣人[1](今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南宋大將,官至少師、寧遠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封恭國公;太師致仕,進封同安郡王;追封和王,賜諡武恭。
楊沂中是敦武郎、知麟州楊震長子,武功大夫、貴州刺史、永興軍路馬步軍副總管楊宗閔之孫,身材魁梧,善於騎射[2]。
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末年從軍,積功至忠翊郎[3]。宋欽宗靖康元年(1128年),楊沂中隨中大夫、知信德府梁揚祖投奔河北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4],隸屬於武功大夫、後軍統制張俊[5]。由於張俊的推薦,受到康王召見和賞識[6],但此後楊沂中仍在張俊麾下任職。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從破任城賊李昱,加閣門祗候[7];二年(1128年)從破嘉興賊徐明,遷遙郡榮州刺史[8];三年(1129年)從定苗劉兵變,遷遙郡貴州團練使,授神武右軍中部統領[9];四年(1130年)參與明州之戰,遷遙郡文州防禦使、神武右軍中軍統制[10];紹興元年(1131年),參與鎮壓叛變的右武大夫、忠州防禦使、舒蘄光黃鎮撫使、兼知舒州李成[11],遷遙郡密州觀察使[12]。
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中侍大夫、密州觀察使、神武右軍中部統制楊沂中被任命為神武中軍統制,兼提舉宿衛親兵[13]。於時神武中軍只有三千人,楊沂中沙汰老弱,招募勇壯,半年之內使其得到較大改觀[14]。三年(1133年),平定嚴州賊繆羅,除帶御器械,加遙郡保信軍承宣使,兼權殿前司公事[15]。五年(1135年),兼權主管殿前司公事,兼權發遣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16],以神武中軍為殿前司軍,正式改為禁軍番號[17]。六年(1136年),遷正任密州觀察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18],率萬人救援少保、保靜、寧武、寧國軍節度使、淮南西路兼太平州宣撫使劉光世[19],在藕塘之戰中大破偽齊,生擒萬餘人,俘獲船數百艘,車數千輛[20],以功遷保成軍節度使、殿前都虞候、主管殿前司公事[21]。
《宋史·楊存中傳》:「楊存中,本名沂中,字正甫,紹興間賜名存中,代州崞縣人。」
《宋史·楊存中傳》:「存中魁梧沈鷙,少警敏,誦書數百言,力能絕人。慨然語人曰:『大丈夫當以武功取富貴,焉用俯首為腐儒哉!』於是學孫、吳法,善射騎。」
《宋史·楊存中傳》:「宣和末,山東、河北群盜四起,存中應募擊賊,積功至忠翊郎。」兩宋武階大約相當於現在的軍階,自正二品至從九品共計五十二階,每升一階稱為轉一官。第四十二階武翼郎以上每轉一官即轉兩官,稱為雙轉,至第二十七階武功大夫止;以上則必須由皇帝特旨任命。忠翊郎是武階五十二階第四十八階,正九品。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大夫、知信德府梁揚祖以兵萬人、馬千匹繼至,統兵官張俊、苗傅、楊沂中、田師中皆在麾下,王壯之。」
《宋史·張俊傳》:「靖康元年,以守東明縣功,轉武功大夫。……金人圍汴京,高宗時為兵馬大元帥,俊勒兵從信德守臣梁揚祖勤王。高宗見俊英偉,擢元帥府後軍統制。」
《宋史·楊存中傳》:「上問將於俊,俊以存中對。召見,賜袍帶。時元帥府草創,存中晝夜扈衛寢幄,不頃刻去側。帝知其忠謹,親信之。」
《宋史·楊存中傳》:「劇賊李昱據任城,久不克,存中以數騎入,擊殺數百人。帝乘高望見,介冑盡赤,意其被重創。召視之,皆污賊血,壯之,飲以酒,曰:『酌此血漢。』存中請復往,帝止之。存中曰:『此賊膽碎,即成擒矣。』遂大破之,復任城,遷閣門祗候。」
《宋史·楊存中傳》:「建炎二年,討賊徐明於嘉興,先登。主帥將屠城,存中力諫止之,戮其渠魁而已,郡賴以全。遷榮州刺史。」
《宋史·楊存中傳》:「高宗南渡,以勝捷軍從張俊守吳門;苗、劉之變,又從俊赴難。遷貴州團練使,尋為御前右軍統領。」
《宋史·楊存中傳》:「金人攻明州,又從俊與田師中、趙密殊死戰,破之。以奇功遷文州防禦使、御前中軍統制。」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建炎四年六月)乙丑,右武大夫、忠州防禦使李成引眾在舒州,即以成為舒、蘄鎮撫使、兼知舒州,成雖受朝命,稱兵如故。……(紹興元年五月)辛巳,詔李成罷舒蘄光黃四州鎮撫使,削奪在身官職,俟獲日依法施行。」
《宋史·楊存中傳》:「紹興元年,從俊討李成。……存中夜銜枚渡筠河,出西山,馳下擊賊,俊以步兵夾攻,俘八千人。……乘勝追至九江,成遂遁去。遷宣州觀察使。」此處疑誤,應為遙郡密州觀察使,自靖康以後楊沂中所歷武階史書皆闕載。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二年三月己酉)中侍大夫、密州觀察、神武右軍中部統制楊沂中為神武中軍統制,兼提舉宿衛親兵。」南宋軍職分為都統制(副都統制)、統制(同統制、副統制、同副統制)、統領(同統領、副統領)、正將、副將、準備將、部將、隊將、押隊、擁隊。楊沂中資歷尚淺,雖為一軍主將,軍職仍為統制。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時衛兵不滿三千,沂中病其寡弱,於是招丁壯、營牧圉,未半歲軍容果張,由是上益眷之。」中侍大夫是武階五十二階第七階,正五品。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三年七月甲戌)神武中軍統制兼提舉宿衛親兵楊沂中自嚴州還,以沂中兼帶御器械。……庚辰,詔沂中以舊官領保信軍承宣使,將士進秩有差。……(九月乙亥)神武中軍統制提舉宿衛親兵楊沂中兼權殿前司公事。」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五年七月)乙未,神武中軍統制楊沂中兼權主管殿前司公事,代劉錫也。……(九月辛卯)中侍大夫、保信軍承宣使、帶御器械、神武中軍統制、權主管殿前司公事、提舉宿衛親兵楊沂中權發鄜延路馬步軍副都總管。」鄜延路馬步軍副都總管為閒職,例由觀察使以上武階充任。楊沂中時為遙郡承宣使,故稱為權發遣。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五年十二月己亥朔)神武中軍都統制、權殿前司公事、提舉宿衛親兵、楊沂中權主管殿前司公事,並中軍隸殿前司。沂中自劉錫之罷,已暫權殿前司,至此真除也。自五軍外又置選鋒、護聖二軍,每軍皆有統制。……(庚子)自渡江以後,三衙名存實亡,逮趙鼎、張浚並相,乃以楊沂中所將隸殿前司,解潛部曲隸馬軍司,統制官顏漸部曲隸步軍司。沂中之軍本辛永宗部曲,後又益以他兵,故其眾特盛;潛之軍才二千餘,漸所統烏合之兵而已。顏漸今月乙巳差充湖南安撫司使喚,其兵以壬寅日隸步軍司。」北宋軍制,禁軍分為殿前司、侍衛親軍司,合稱兩司;侍衛親軍司又分為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與殿前司合稱三衙。殿前司置都點檢、副都點檢、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都點檢、副都點檢不常置,故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為實際長官。楊沂中因資歷甚淺,故稱為權主管殿前司公事,實際履行都指揮使職權。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六年二月)戊午,詔中侍大夫、保信軍承宣使、權主管殿前司公事、提舉宿衛親兵楊沂中以入隊萬人赴都督行府使喚,張浚欲以沂中助韓世忠,故有是命。後二日,詔沂中落階官,為密州觀察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遣行。」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是禁軍軍職,從五品,作為加官以示榮寵,稱為帶軍職;密州觀察使是正任觀察使,正五品,為楊沂中實際官階。正任觀察使不須繼續在武階五十二階中晉升,只須再晉升為正四品的承宣使、從二品的節度使,便可升至最高武階正二品的太尉。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六年五月)庚寅,少保、寧武、寧國節度使、淮南西路兼太平州宣撫使劉光世為保靜、寧武、寧國軍節度使,賞劉龍城之捷也。」
《宋史·楊存中傳》:「(紹興六年)十月,存中與劉猊戰於藕塘,大破之。猊之初入也,淮西宣撫使劉光世欲棄廬州,退保太平。賊眾十萬已次濠、壽間,浚命張俊拒之,使存中往泗州與俊合。及至泗,則光世已舍廬去。浚遣人諭之曰:『一人渡江,即斬以狥。』光世不得已還廬駐兵,與存中相應。賊先犯定遠縣,存中以兵二千襲敗于越家坊。既而與猊兵遇藕塘,賊據山列陣,矢下如雨。存中急擊之,且使統制吳錫以勁騎五千突其陣。陣亂,存中鼓大軍乘之,自以精騎沖其肋,大呼曰:『破賊矣!』賊錯愕駭視。前軍統制張宗顏自泗來,乘背擊之,賊大敗。猊以首抵謀主李愕曰:『適見髯將軍,銳不可當,果楊殿前也。』即以數騎遁去。餘黨萬人僵立失措,存中躍馬叱之,皆怖而降。麟在順昌,孔彥舟方圍光州,聞之皆拔砦遁去,北方大恐。所得賊舟數百艘,車數千兩。」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六年十二月丙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密州觀察使、權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為保成軍節度使、殿前都虞候、主管殿前司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