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黎希留公爵亞曼·尚·迪普萊西(法語:Armand Jean du Plessis, cardinal-duc de Richelieu et duc de Fronsac法語發音:[aʁmɑ̃ ʒɑ̃ dy plɛsi];也譯李希留利希留黎須留;1585年9月9日—1642年12月4日),是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三樞密院首席大臣樞機主教

Quick Facts 第一代黎希留公爵亞曼·尚·迪普萊西 Armand Jean du Plessis, cardinal-duc de Richelieu et duc de Fronsac, 法蘭西王國首席大臣 ...
第一代黎希留公爵亞曼·尚·迪普萊西
Armand Jean du Plessis, cardinal-duc de Richelieu et duc de Fronsac
Thumb
菲利普·德·尚帕涅於1633年~1640年繪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首席大臣
任期
1624年8月12日—1642年12月4日
君主路易十三
前任空缺(呂伊內公爵去世後一直未補)
繼任儒勒·馬扎然
個人資料
出生亞曼·尚·迪普萊西
Armand Jean du Plessis

(1585-09-09)1585年9月9日
法國巴黎
逝世1642年12月4日(1642歲—12—04)(57歲)
法國巴黎
母校納瓦拉學院英語College of Navarre
專業神職人員政治家
宗教信仰羅馬天主教
Close
Quick Facts 黎希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教區 ...
黎希留
Armand Jean du Plessis
天主教呂松教區主教
教區呂松
主教區呂松
聖秩
晉牧於1607年4月17日晉牧
擢升樞機於1622年9月5日擢升
個人資料
曾任職位
簽名Thumb
Close

他在法國政務決策中具有主導性的影響力;特別是三十年戰爭時,他通過一系列的外交努力,為法國獲得了相當大利益。在他當政期間,法國專制制度得到完全鞏固,為路易十四時代的興盛打下了基礎。同時,為鞏固中央集權,黎希留鎮壓農民起義、到處收買御用文人。被譽為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是黎希留公爵的開創者。

早年

1585年,他出生於法國巴黎的黎希留家族,雖然生於貴族卻不是大門閥,僅為普瓦圖地區的次等貴族[1],他在五個孩子中排行第四,也是在其三位兄弟中最為年幼的。他的父親法蘭索瓦·迪普萊西(法語:François du Plessis)在法國大教務長手下工作,[2]他的母親蘇珊·德·拉波特(法語:Susanne de La Porte)是一名著名法學家的女兒。他五歲時,父親死於法國宗教戰爭,同時為家族留下了一大堆債務。但通過王室撥款,使家族避免了財政困難,這讓九歲時黎希留得以入學納瓦拉學院以研修哲學。隨後,他開始為軍事生涯而接受訓練。

黎希留早年的仕途並不順利。由於其父在宗教戰爭中的表現而被亨利三世授予黎希留家族呂松主教這個職位,1606年,鑑於黎希留已達到任職最小年齡,亨利四世提名黎希留為呂松主教。1607年,黎希留開始被任命為呂松主教。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後,王太后瑪麗·德·美第奇攝政。1614年黎希留作為普瓦圖的教士代表出席三級會議。1616年任內政與陸軍國務秘書。1617年國王路易十三開始掌權,誅殺太后的寵臣孔奇尼,迫使太后流亡至科隆,黎希留亦遭放逐,不過之後漸漸獲得路易十三的信任,也由於首席大臣呂伊內公爵的提拔,1622年被提名為樞機,1624年進入樞密院,同年升任首席大臣。

首席大臣歲月

Thumb
畫家亨利·莫特對黎希留樞機拉羅歇爾之圍(1628年)的美化圖像

從1624年起拜相起,黎希留執政長達18年。黎希留的執政方針主要涉及以下兩個目標:其一,對外對抗哈布斯堡王朝;其二,對內加強法國的中央集權。第二項政策在1628年的拉羅歇爾之圍勝利後,獲得極大的成功,法國的絕對君主制開始脫穎而出,成為歐洲最中央集權的政府,這也表現在他不斷擊敗國內的大貴族與反對勢力上,包含1630年在「愚人日」(11月10日)讓太后瑪麗·德·美第奇失勢、1631年驅逐普羅旺斯省長夏勒·吉斯、1632年擊敗並處死叛亂的地方大貴族蒙莫朗西元帥朗格多克總督(吉斯家族蒙莫朗西家族從16世紀下半,就成為地方封建勢力及大貴族對抗中央王權的兩大代表),1635年擊敗王位首席繼承人——國王親弟奧爾良公爵,破除了法國政界習慣支持王位繼承人來挑戰王權的傳統。同時也建立了由中央派出總督、相當於郡縣制的集權體制,徹底改變長期由地方貴族擔任地方總督的封建習慣。

黎希留一生富有政治權術,更富於的外交縱橫才幹,是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的實際推動者和幕後策劃人之一,在三十年戰爭前期,法國並不是完全公開的與哈布斯堡王朝對抗,而是通過秘密的資助哈布斯堡王朝的敵人[3]。比如,資助尼德蘭西班牙(此時尚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獨立;派出大使沙爾納希法語Hercule de Charnacé促成了瑞典波蘭-立陶宛聯邦簽訂條約,結束雙方戰爭英語Polish–Swedish War (1626–1629),然後結成法國-瑞典同盟,[4]:7-9[5]:94再資助古斯塔夫二世進攻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後來這樣的政策隨著法國中央集權及國力加強而改變,首先在1628年-1631年的曼托瓦及蒙費拉托爵位繼承戰爭中,他出兵義大利,動搖了哈布斯堡家族在義大利的霸權,之後當瑞典初次退出三十年戰爭後,他讓法國於1635年全面參戰,最終擊垮奧利瓦雷斯公爵執政的西班牙,並取代西班牙的陸上霸權。

他和其後任的宰相馬薩林一生致力於使法國興盛並阻止德意志統一,以及打破哈布斯堡王朝對於法國的戰略包圍狀態,為「太陽王」路易十四王朝前期的興旺發達奠下了良好基礎。儘管他是天主教樞機,但是為了法國的興盛,他毅然決然地推動法國加入新教同盟,將國家主權置於宗教權力之上。在國內,他通過削弱貴族和新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在他任內,法國王權大大加強了。1635年,成立法蘭西學術院。

Thumb
三面黎希留,1642年(過世當年)繪製

晚年

在黎希留的最後歲月裡他疏遠了很多人,包括教宗烏爾巴諾八世,因為烏爾巴諾拒絕授予他教皇使節的稱號。他甚至面臨一場未成功的奪權陰謀。晚年他的健康狀況完全惡化,在許多疾病中最嚴重的是眼疾與頭痛。在他意識到命不久矣之時,他將權力交給了馬薩林,1642年,黎希留去世,終年57歲。臨終前,神父問他:「要不要寬恕你的敵人?」他答道:「除了公敵之外,我沒有敵人。」[6]黎希留被葬於巴黎大學索邦神學院

影響

  • 在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小說《三劍客》中,黎希留是一名奸雄式的人物,而後任馬薩林在三部曲第二部《二十年後》中也被醜化描寫了。
  • 二戰時期法國黎希留級戰艦即是以黎希留命名的。這一級別的首艘軍艦也被命名為黎希留號
  • 法蘭西學院為黎希留所建。當選其院士現已被視為法國學術界最高榮譽。
  • 由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1952年寫的史詩小說《盧丹的惡魔》一書中,黎希留被描述為發動了看似荒誕但是確實是真實驅魔事件(1630年的盧丹事件)的政治鬥爭上的幕後黑手。

書目

  • Alexander, Edward Porter. Museums in Mo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functions of museums. Lanham: Rowman and Littlefield. (1996)
  • Auchincloss, Louis. Richelieu. Viking Press. (1972)
  • Bergin, Joseph. The Rise of Richelieu.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
  • Blanchard, Jean-Vincent. Eminence: Cardinal Richelieu and the Rise of France (Walker & Company; 2011) 309 pages; a biography
  • Bonnaffé, Edmond. Recherches sur les collections des Richelieu. Plon. (1883) (French)
  • Cabanès, Augustin. "Le Médecin de Richelieu – La Maladie du Cardinal" and "L'Odyssée d'un Crane – La Tête du Cardinal", Le Cabinet Secret de l'Histoire, 4e serie. Paris: Dorbon Ainé. (1905) (French)
  • Collins, James B. The State in Early Modern Fr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 Dyer, Thomas Henry. The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from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in 1453, to the war in the Crimea, in 185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 Murray. (1861)
  • Elliott, J. H. Richelieu and Olivares. Cambridge: Canto Press. (1991)
  • Fontaine de Resbecq, Eugène de. Les Tombeaux des Richelieu à la Sorbonne, par un membre de la Société d'archéologie de Seine-et-Marne. Paris: Ernest Thorin. (1867) (French)
  • Lodge, Sir Richard, and Ketcham, Henry. The life of Cardinal Richelieu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 L. Burt. (1903)
  • Munck, Thomas. Seventeenth Century Europe, 1598–1700. London: Macmillan. (1990)
  • Pardoe, Julia. The Life of Marie de Medici, volume 3. Colburn (1852); BiblioBazaar reprint (2006)
  • Parker, Geoffrey. Europe in Crisis, 1598–1648. London: Fontana. (1984)
  • Perkins, James Breck. Richelieu and the Growth of French Power. Ayer Publishing. (1971)
  • Phillips, Henry. Church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Fr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Pitte, Jean-Robert. La Sorbonne au service des humanités: 750 ans de création et de transmission du savoir, 1257–2007. Paris: Presses Paris Sorbonne. (2007) (French)
  • Treasure, Geoffrey. Richelieu and Mazarin. London: Routledge. (1998)
  • Trevor-Roper, Hugh Redwald. Europe's physician: the various life of Sir Theodore de Mayer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Yal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300-11263-4
  • Wedgwood, C. V. The Thirty Years' War. London: Methuen. (1981)
  • Zagorin, Perez. Rebels and Rulers, 1500–1660. Volume II: Provincial rebellion: Revolutionary civil wars, 1560–16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新爵位 黎希留公爵
1629年—1642年
繼任:
亞曼·尚·德·維涅羅·迪·普萊西
前任:
克勞德·芒戈
法蘭西王國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
1616年—1617年
繼任:
皮耶·布許斯拉爾,西耶里侯爵
前任:
法國首相
1624年—1642年
繼任:
馬薩林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