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廷玉(1869年—1952年),字實忱,直隸天津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1]

生平
李廷玉畢業於北洋將弁學堂。清朝末年,歷任京畿督練處諮議,河間秋操裁判官、陸軍部檢查官、南京兵備處總辦兼警察總辦。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李廷玉協助張勳、鐵良守南京。[1]
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外蒙古烏里雅蘇台將軍署參贊和察哈爾軍務幫辦。1913年,隨北洋陸軍第六師師長李純赴江西鎮壓二次革命,任九江鎮守使,升為中將。後來,李廷玉任襄辦江西軍務、贛南鎮守使等職。1914年,李廷玉任袁世凱模範團總參議、籌安會參議。1917年,任江蘇督軍公署參議。1922年,任江西省省長,不久辭職,到天津寓居。[1]
1932年,李廷玉創立國學研究社,並任社長。[1]1935年12月11日至1937年4月2日,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2]
1937年七七事變後,李廷玉閉門著書,自1940年起寫作《農書》三冊。同時,他和重慶國民政府有聯繫,參與了在天津密設黨政軍聯合辦事處地下組織的活動,以「張永安」為化名,接受了華北宣撫主任的名義,從事分化日偽方面並準備抗日戰爭勝利後接收天津的工作。[1]
1952年,李廷玉逝世。[1]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