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李儼(9世紀—918年),本名張休,一名張播天復二年(902年)被唐昭宗派往軍閥淮南節度使楊行密處的使者,從此作為唐帝的代表留在淮南甚至在907年唐朝滅亡後。在楊氏家族統治的吳國政權(又叫弘農)初年,他成為代表唐帝正式授予楊行密的兒子和繼承人楊渥楊隆演正式爵位之人。天祐十五年(918年),將領朱瑾攝政徐溫徐知訓,徐溫認為李儼串通朱瑾,殺之。

家世

李儼生年不詳。初名張休,一名張播,宰相張濬的少子。因承蔭做了唐昭宗的校書郎,歷官右拾遺[1]左金吾大將軍。[2][3]

作為昭宗使者

唐朝年間

因以韓全誨為首的權勢宦官害怕被昭宗和宰相崔胤屠戮,昭宗被他們劫持到盟友李茂貞治下的鳳翔。崔胤召盟友大軍閥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圍鳳翔軍部鳳翔府。[4]天復二年(902年)三月,可能在宦官要求下,昭宗賜張播國姓李,賜名儼,[5]派為江、淮宣諭使,持御衣、御札從巫峽間道前往淮南,拜其節度使楊行密為東面行營都統、檢校太師、守中書令、吳王,[6]命其組織對朱全忠領地的大舉進攻。此次拜官還授權楊行密在皇帝不在時承制行權。李儼的部分任務還有授楊行密部下朱瑾平盧節度使朱延壽奉國節度使[7]獨立軍閥控制上元馮弘鐸武寧軍節度使,加武安軍節度使馬殷同平章事,以希馮、馬也加入楊行密對朱全忠的進攻。但馮、馬沒有這麼做。馮弘鐸很快兵敗,領地被楊行密部將寧國節度使田頵吞併。六月,楊行密發兵討朱全忠,但糧食不繼,不久班師。[3]十月,李儼到廣陵履職,楊行密開始建制敕院,每有封拜,都告知李儼,於紫極宮唐玄宗像前展示制書,再拜然後才下詔。[8]

三年(903年),已壓倒李茂貞並迫其獻出皇帝求和,並屠殺宦官的朱全忠最終計劃篡位。他怕李儼住在長水縣的父親時為左僕射致仕的張濬煽動藩鎮起事,殺其全家。只有李儼兄張格逃往西川[9][10]李儼也因而留在廣陵,不敢回去。

天祐二年(905年),楊行密死。左牙指揮使張顥建議把都統印還給李儼,行節度事,因騎軍都尉李濤反對未果。其將佐共請李儼承制授楊行密之子預定繼承人楊渥淮南節度使(《新唐書》作淮南節度副大使)、東面諸道行營都統、兼侍中、弘農郡王。李儼照辦。[3][11]一作楊渥自稱吳王[12]

Remove ads

弘農/吳國年間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迫唐哀帝禪位於他,滅唐建立後梁,為太祖皇帝。包括楊渥、李茂貞、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西川節度使王建在內的幾位節度使拒絕承認梁帝。王建自建前蜀政權,楊渥和二李理論上仍為已滅亡的唐朝的封臣,實際為各自分離的政權弘農、的領主。[13]

五年(908年),楊渥被張顥和右牙指揮使徐溫所弒,二人立楊渥弟楊隆演為新的弘農郡王。徐溫不久殺張顥,自為弘農攝政。在淮南將吏請求下,李儼仍作為昭宗的代表,承制授楊隆演淮南節度使、東面諸道行營都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弘農王。[13]

七年(910年),楊隆演派去岐國報告楊渥死訊的軍將萬全感回到弘農,告知岐王李茂貞承制加楊隆演兼中書令,嗣吳王。於是楊隆演受命並在吳國大赦。[14]九年(912年),徐溫還是覺得這不夠正式,於是與高級將領鎮南節度使劉威、歙州觀察使陶雅率將吏同見李儼,請他作為昭宗的代表承制加楊隆演太師、吳王。李儼照辦。[15]

徐溫離開吳國都城廣陵,出守昇州(即上元),留子徐知訓在廣陵為少攝政,監督吳國政策。但徐知訓驕暴,與其他將官離心,其中就包括正經論來位在徐知訓之上的諸道副都統朱瑾。十五年(918年),徐知訓新設靜淮軍,以朱瑾為節度使,意圖以此遣其出京。朱瑾憤而殺徐知訓,但被徐溫部下子城使翟虔所困而自殺。當時李儼寓居海陵,陷於貧困。[16]因他很與朱瑾交好,[2]徐溫認為他參與朱瑾殺徐知訓之謀,也殺了他,[6][17]並殺他同樣懷疑與朱瑾合作的泰寧節度使米志誠[16]國人冤之。[2]

Remove ads

注釋及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