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朝鮮族姓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根據朝鮮半島新羅的開國君主、朴姓的始祖赫居世的傳說,相傳赫居世是從天上飛來的白馬生下的紫卵中出生的,卵形同瓢,而朝鮮語「瓢」的固有詞音「박」,與漢字「朴」同音,所以取姓為「朴」。[1]
姓氏 | |
朴 | |
《百家姓》中無此姓 | |
此章節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2015年12月14日) |
此章節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5年12月14日) |
在現代標準漢語讀音裏,有兩種分歧:一種讀瓢(piáo,注音ㄆㄧㄠˊ)《漢語大詞典》;另一種讀樸(pú,注音:ㄆㄨˊ)。依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說明,兩種讀音皆指姓氏[2]。又,1966年,韓國朴正熙大統領伉儷訪台,行政院院長嚴家淦事前曾特別指示,以後應統一稱韓語原音較相近的「ㄆㄨˇ(pǔ)」[3]。
按《廣韻》記載,該字「普角切」,《唐韻》《集韻》《韻會》「𠀤匹角切,音璞」。[4]按中古音到北京音的演變規律推導,應該讀如po。韓語中「普」讀作보(po);「角」讀作각(kak),「朴」讀作박(pak),南京官話讀po5,都符合中古音向漢字韓音的演變規律。而一些保留入聲的漢語族語言如粵語、閩南語等也讀如「樸」。
在古代,幾乎所有情況下「朴」的發音都是「普角切」。然而,作為非漢族姓氏則不然,《集韻》「披尤切,音䬌,夷姓。」「朴」姓非漢族姓氏,三國時代有夷王「朴胡」。《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有「巴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各帥種落,共舉巴郡,以奉王職」。《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有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舉巴夷來附」。《集韻》注云:「披尤切。夷姓也。」可見在當時作為姓氏,「朴」的發音與一般情況下不同。但是第一,即使披尤切,中古擬音phiu,按演變規律今天普通話也應該讀作pou;第二當時的朴姓與後來新羅的朴姓(朴赫居世居西干)未必同源。因此piao音在音韻學上無可信依據。且朴赫居世居西干傳說是似匏瓜的大卵出生,而以匏的同音字朴代替。[5] 有一說法則認為是朝鮮語固有詞「박」的意譯「瓢」(piáo)。[來源請求]但古朝鮮是先以切韻來使用韓國漢字音,1443年後才有訓民正音,「박」並非朝鮮歷史上固有詞,此假說荒謬。
朴姓共有300個本貫,較具代表性的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