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工委朱德整頓晉察冀軍區的軍事工作,指導晉察冀軍區於1947年5月重建了晉察冀野戰軍指揮機關,轄第2、第3、第4縱隊、炮兵旅約12萬人。冀晉軍區轄獨一旅、獨二旅,察哈爾軍區轄獨四旅,冀中軍區轄獨八旅、獨九旅,地方部隊共6個獨立旅總計37個團8.8萬人。根據朱德1947年6月1日《關於晉察冀區軍事工作處理情況向中央的報告》[5]中指出的若干問題,特別是「上級指揮,各級都不滿意」「即刻對以上的毛病,從組織上改變了指揮系統」:蕭克回軍區統一指揮軍區工作,時任晉察冀軍區參謀長趙爾陸兼後勤部長,軍區副政委黃敬兼後勤部政委,統一供給、衛生、兵站、運輸、交通、補充新兵、訓練俘虜等工作,使野戰軍脫去後方勤務工作,割去大尾巴,不做生產,商店歸公,只做打仗與訓練;二縱司令員楊得志為野戰軍司令員,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羅瑞卿為野戰軍政委,三縱司令員楊成武為野戰軍第二政委,統領3個野戰縱隊。
- 司令員楊得志
- 政治委員羅瑞卿
- 第二政治委員楊成武
- 參謀長耿飈
- 第二縱隊:司令員陳正湘(四縱司令員調任),政委李志民,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韓偉,政治部主任向仲華。
- 第4旅:旅長肖應棠,政委龍道權,副旅長許誠,參謀長陳煥,政治部主任鄭旭煜。
- 第5旅:旅長馬龍,政委李水清,副旅長廖鼎祥,參謀長趙靜生,政治部主任李布德。
- 第6旅:旅長盛治華,政委鍾華農,副旅長黎光,副政委韓莊,參謀長蘇錦章,政治部主任李靜。
- 第三縱隊:司令員鄭維山(察哈爾軍區司令員調任)、政委胡耀邦(四縱政委調任)/王宗槐(1948年8月四縱副政委升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易耀彩,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龍道權。
- 第七旅:旅長張英輝,政委劉光裕,副旅長徐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邁君,參謀長魏群。
- 第八旅:旅長宋玉琳,政委李真,副旅長范志輝,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克忠,參謀長楊尚德。
- 第九旅:原為冀晉軍區五分區組建冀晉縱隊第4旅,1946年6月改稱第四縱隊第11旅。1946年11月野戰軍撤銷時調歸察哈爾軍區為獨立第11旅。1947年1月調歸第三縱隊改稱第九旅。旅長陳仿仁,政委黃文明,副旅長兼參謀長杜瑜華,政治部主任蔡長元。共8300餘人。
- 25團:由31團改稱。前身是晉察冀軍區警衛團。團長李銳,政委楊銀生。
- 26團:由32團改稱。前身是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3營。團長范志輝,政委葛振岳。
- 27團;由33團改稱。1945年9月由晉察冀軍區第2、3、4軍分區警衛連及靈丘支隊合編組成。團長邱會嵩,政委曠顯陽。
- 第四縱隊:1946年11月,晉察冀軍區教導旅調歸四縱改稱第11旅。1947年2月中旬,冀晉軍區獨立第2旅調歸四縱改稱12旅。1947年5月,司令員陳正湘調任二縱司令員,政委胡耀邦調任三縱政委。曾思玉升任司令員,政委王昭。
- 第10旅
- 第11旅
- 第12旅:1946年8月1日成立冀晉軍區獨立第二旅。旅機關由冀晉軍區三分區機關組建。旅長曾保堂,政委李志明,參謀長馬衛華,政治部主任張振剛。轄第4團(原冀晉陳正湘縱隊3旅12團,團長曾萬彪,政委龔紀明)、第5團(四分區8團補入若干連隊,團長胡崇明,政委王新生)。1947年6月,冀中軍區第63團調入改稱第36團,該團是1945年9月冀中八分區青滄支隊改編,19472月補入任丘、建國、交河、獻縣、文新等5個縣大隊編入,團長王子卿,政委王子珍。
- 第六縱隊:1947年11月,察哈爾軍區與冀晉軍區合併為北嶽軍區,察哈爾軍區獨立第4旅編入晉察冀軍區第1縱隊改稱第3旅。1947年12月察哈爾軍區機關在定縣組建晉察冀野戰軍第六縱隊機關。司令員文年生(三縱副司令員升任)/徐德操/陳坊仁,政委向仲華/漆遠渥/李呈瑞,副司令員蕭新槐/徐德操/宋玉琳,副參謀長張挺/宋學飛。共17 044人。
- 第十六旅:1946年6月組建冀中軍區獨立第14旅,1946年7月改稱冀中軍區獨立第七旅。旅長廖鼎祥,政委李斌,參謀長唐丕光,政治部主任張宗勝。原轄第19、第20、第21團改稱第46團(冀中縱隊第38團2個營和冀中軍區第76團1個營合編。團長古極,政委范保順)、第47團(冀中九分區第38團、第84團合編。團長萬振西,副政委高顏林)、第48團(冀中軍區特務團、冀中八分區第64團、任河支隊合編。團長林彬,政委惠士榮)。
- 第十七旅:1946年6月組建冀中軍區獨立第11旅,1946年7月改稱冀中軍區獨立第八旅。旅長徐德操/楊棟梁,政委李致遠,副司令員賈士珍/李德才,副參謀長祖岳嶸,政治部副主任白正剛。原轄第22、第23、第24團依次改稱第49團(冀中82團與縣大隊合編。團長劉震,政委董奮)、第50團(冀中九分區80團與安定博支隊合編。團長劉復生,政委王松岑)、第51團(冀中九軍分區73團、八分區獨立營、11分區護路大隊、冀中稅警大隊合編。團長李德才,政委張紹英)。
- 第十八旅:北嶽軍區組建。旅長羅文坊,政委嚴慶堤,參謀長熊金波,政治部主任蕭赤。第52團(北嶽六分區獨立團、易縣獨立營合編。副團長韓玉奎,政委田波)、第53團(冀晉軍區一分區新13團、陽高獨立營、應縣獨立營、廣靈獨立營一部合編。團長賀成健,政委陳興農)、第54團(冀晉軍區四分區獨立團、獲鹿獨立營合編。團長胡從明,副政委李鵬飛)。
- 晉察冀炮兵旅
1948年5月9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改變華北、中原解放區的組織、管轄境地及人選的通知》,將晉冀魯豫軍區和晉察冀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晉察冀野戰軍改稱華北軍區第二兵團。
1948年6月上旬,中央軍委部署華北野楊、羅、耿兵團為牽制華北敵軍,配合東野主力「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而挺進冀東。華北三縱吸引平古線敵主力,以四縱及四旅攻擊豐潤、榛子鎮、野雞坨等據點。正當四縱行動之際,原來集結於平古線的國軍8個師向豐潤地區馳援;與此同時,由山東煙臺海運北寧線的第八軍第42旅、第103旅在秦皇島登陸,擬向昌(黎)、灤(縣)段以西增援。6月10日東總電令正在平泉以南休整的「十一縱隊及騎兵師去冀東配合楊羅耿作戰,但須準備在八月半後返回錦州附近,牽制錦州之敵,以便北線全力攻長春。」華北野四縱於6月15日殲滅豐潤等據點之敵後,轉移至遷安、盧龍山區的長城邊休整;平古線東援之敵占領了薊縣、玉田、沙流河和豐潤等地,並繼續向遵化進犯,尋找主力決戰。華北野三縱乘敵東援之機,再次出擊平古線,連克石匣、小營等重鎮,圍攻古北口;東援國軍急忙調轉向西回援,北寧線上只剩下原來的少數護路守點的部隊。十一縱隊在華北野十一旅、冀察熱遼軍區炮兵旅的配合下,向昌黎、北戴河段發起攻擊,集中主力攻打昌黎;華北野四縱主力奪取灤縣以東至昌黎(不含)段沿線據點後破路,並準備抗擊東援之敵;冀東地方武裝在昌黎以東以南地區配合行動;冀東十二分區武裝一部包圍留守營,冀東十三分區武裝配置在昌黎以南。
1948年9月初,東北戰場決戰即將開始。華北野主力攻克香河、武清後,又攻打「鐵打的三河」,企圖華北國軍主力緊緊拖住。
1948年9月27日,中央軍委電示華北軍區組建一個新的縱隊。1948年11月7日在易縣東邵、考山地區,組建華北野戰軍第八縱隊:
- 第八縱隊:司令員邱蔚,政委王道邦,副司令員蕭應棠(兼參謀長),副政委蔡順禮(兼政治部主任)。共16 840人
- 第22旅:由二縱四旅調任。旅長許誠,政委龍道權,副旅長鄭三生(兼參謀長),副政委陳亞夫(兼政治部主任)。第64團(團長田雨,政委鍾元元),第65團(團長齊景武,政委張益三),第66團(團長楊森,政委劉國輔)。
- 第23旅:1948年1月22日在玉田縣老君屯,以第15軍分區機關組建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5師。師長趙文進,政委袁耐冬,政治部主任國林之。1948年8月26日改稱華北二兵團獨立第一旅。1948年11月7日改為八縱23旅。旅長趙文進,政委袁耐冬,副政委楊銀聲,參謀長楊百讓,政治部主任國林之。
- 第67團:1947年9月以寧河縣大隊為基礎擴編為警備1團。團長武宏
- 第68團:冀東軍區獨立團。團長曾紹東,政委張復海
- 第69團:1948年7月中旬冀東軍區獨立7團改稱獨立五師15團。團長南更順,政委史國才
- 第24旅:1948年9月,在遵化縣組建華北2兵團獨立第2旅。旅長阮平,政委史進前,參謀長沈敏,政治部主任張建綱。1948年11月7日改稱八縱24旅。
- 第70團:1946年3月,冀熱遼21軍分區組建北票縣支隊。1947年11月擴編為21軍分區獨立第1團。1948年1月與朝陽回民支隊編入。1948年3月改稱冀察熱遼軍區獨立46團。團長彭忠山,政委齊金丙
- 第71團:1946年3月熱河警備團抽調幹部組建了建西支隊。1946年9月赤峰縣支隊擴編為赤西支隊。1948年2月兩個支隊合編為19分區獨立2團。1948年3月改稱冀察熱遼軍區獨立40團。政委王斌
- 第72團:1945年9月成立新的豐潤縣大隊,1946年10月擴編為15分區警備3團,1948年1月改稱警備2團,1948年4月改稱冀察熱遼軍區獨立20團。團長傅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