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施敏(1936年3月21日—2023年11月6日[註 1][2]),號福佑[3]江蘇吳江[註 2]震澤人[4],生於南京[5],知名半導體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職於美國貝爾實驗室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的榮譽講座教授、及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系顧問教授。他與姜大元英語Dawon Kahng發明並實作了第一個非揮發性記憶體(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NVSM)[6][7]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8]、尊榮會員。

快速預覽 施敏, 出生 ...
施敏
出生(1936-03-21)1936年3月21日
 中華民國南京市
逝世2023年11月6日(2023歲—11—06)(87歲)[註 1]
 美國
國籍 中華民國 美國[1]
別名施福佑、Simon Sze
母校國立臺灣大學
華盛頓大學
史丹佛大學
知名於非揮發性記憶體快閃記憶體
伴侶王令儀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學
機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所
博士導師John Moll
博士生張俊彥
關閉

生平

施敏的父親施家福是留學法國的礦冶專家,因被調任為臺灣金銅礦務局[註 3]局長,施敏全家於1948年12月遷居台灣[4]。1957年,施敏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之後至美國留學。1960年,取得華盛頓大學碩士學位。1963年,取得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學位[註 4]。畢業後,隨即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在此工作直到1989年退休。

1967年5月,與韓裔美國人的姜大元英語Dawon Kahng在《貝爾系統科技期刊》(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發表第一篇關於非揮發性記憶體的論文「浮閘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細胞元件」[6][7],隨後由貝爾實驗室取得專利。在此年開始,撰寫《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9]。1969年,《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第一版出版,成為工程及應用科學領域最暢銷的教科書[4]

1968年,回台灣於國立交通大學擔任董浩雲講座教授一年。並創辦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環宇電子」[註 5][10]

1976年,應經濟部長孫運璿之邀,為當時經濟部發展積體電路計畫工作小組成員之一,自述「當時這個小組給孫運璿的建議是,台灣沒有地下資源、礦產稀少,唯一可以好好發展的資源就是腦力。半導體絕對是最新的高科技,未來發展前景看好,建議台灣應該要發展IC產業。」,力薦孫運璿推動半導體業。[11][12]

1977年獲選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13],1989年自貝爾實驗室退休後,1990年開始於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任教[14]

1991年,獲選IEEEJ J Ebers獎英語J J Ebers Award[15][8]

1994年,當選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數理組)。1995年,獲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8年,獲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

2010年6月,獲贈國立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2014年6月,獲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2017年12月獲IEEE頒贈2017年度「尊榮會員」[16]

Remove ads

著作

施敏所著的《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是目前全世界工程及應用科學領域最暢銷的書之,一曾被翻譯成六種語言,銷售超過100萬冊,被參照次數達兩萬多次,有「半導體界的聖經」之稱。1969年推出第一版,1981年與2006年再版兩次。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