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高號防護巡洋艦(日語:新高/にいたか)是日本海軍的一艘防護巡洋艦[2][3],為新高級防護巡洋艦(日本海軍名稱「新高型」)的首艦,是當時日本海軍很罕見的完全無魚雷武裝的巡洋艦。本艦先後參加了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22年遇難沉沒。
新高にいたか | |
---|---|
概觀 | |
艦種 | 防護巡洋艦 |
擁有國 | 大日本帝國 |
艦級 | 新高級防護巡洋艦 |
製造廠 | 日本橫須賀海軍工廠 |
下訂 | 1897年度 |
動工 | 1901年1月7日 |
下水 | 1902年11月15日 |
服役 | 1904年1月27日 |
結局 | 1922年8月26日觸礁沉沒 |
除籍 | 1923年4月1日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3,366長噸(3,420公噸) |
全長 | 垂線長:102.0米 |
全寬 | 13.44米 |
吃水 | 4.92米 |
燃料 | 燃煤600噸 |
鍋爐 | 尼克勞斯式燃煤專燒水管鍋爐16座 |
動力 | 直立三段往復式蒸汽機2座 2軸推進 |
功率 | 9,400匹馬力(7,000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設計:20節(37公里每小時) |
乘員 | 320人 |
武器裝備 | 40倍徑單裝6英寸(152公釐)炮6門 40倍徑單裝76毫米速射炮10門 單裝47毫米3磅速射炮4門 |
裝甲 | 甲板水平部分:38毫米 傾斜部分:76毫米[1] |
1901年(明治34年),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後制定的第二期海軍擴張計劃中,預定建造兩艘三等巡洋艦,用以滿足海軍日益繁重的護航需求[4]。此即新高級兩艦。後來日本海軍進一步決定裁減小型軍艦建造數量,再添建第三艘(即日後的音羽),但因為財政緊絀,經費捉襟見肘,這也影響到了新高級兩艦,建造時均屢次出現經費騰挪左支右絀之事[5]。
本艦全長102.0米、寬13.44米、吃水4.92米,設計排水量3420噸。本艦的設計基本上是早前日本國產巡洋艦須磨的放大版。本艦噸位比起須磨增加了不少,因而防護能力要更為優秀一些;而且重心也更低,使得適航性也更好一些。動力方面,本艦艦體較大,可以裝下16座尼克勞斯式鍋爐,這比起須磨的機車式鍋爐要先進不少。海試時自然通風下行駛3小時,平均航速20.48節(37.93公里每小時)節,實際出力6,316匹馬力(4,710千瓦特)[6]。總體來說,本艦性能優於不少同時代的防護巡洋艦[7]。
本艦主炮為6門40倍徑單裝6英寸(152公釐)速射炮,艏艉各一門,最大旋轉角度左右各60度共120度,仰角12度[6];上層建築4角各一門。副炮為10門40倍徑76毫米炮,其中8門分左右布置在舷側,另有兩門布置在船艏樓兩邊、艦艏6英寸炮後方兩側。輕型火力則為4門47毫米3磅炮[8]。本艦武器裝備最值得一提的是艦上完全沒有裝備魚雷發射管。有鑑於美西戰爭中魚雷的低可靠性和高殉爆風險[9],艦政局造船課認為毫無防護的魚雷發射管對於軍艦自身有著巨大的危險,故而本艦一開始就沒有考慮搭載魚雷[10]。
防護方面,甲板的水平部分為38毫米,傾斜部分為76毫米[1]。
1901年(明治34年)5月17日,日本海軍造艦部門修改了新三等巡洋艦的設計,更改了艦艏樓的兩門76毫米炮位置,移動到艦艏樓下面的前部兩舷[11]。7月16日,在歐洲的採購人員匯報本艦的輪機預算僅有65萬多點;而預定採購的法國巴黎尼克勞斯公司的主機費用40萬日元、鍋爐34萬餘,總計75萬餘,差了將近10萬日元[12]。8月14日,軍令部方面緊急批准了額外所需的10萬日元[13]。10月10日,本艦在吳海軍工廠開工建造[2]。1902年11月15日下水,同日正式命名為「新高」[14][3],並分類為三等巡洋艦[15][16]。1903年(明治36年)7月,因為戰艦朝日需要占用人力物力進行零件更換和主機維修,新高的輪機部施工推遲了1個月[17]。同月,造艦部門又修改了本艦的設計方案,更改了艦橋前部和消毒器室的設計[18]。9月29日,由於物價上漲、以及之前的欠款一直無從著落,造艦部門再次申請增加撥款[19]。1904年(明治37年)1月27日建成服役。
1903-1904年間,日本和俄國之間為了爭奪在朝鮮的權益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2月下旬日本海軍將常備艦隊解散,重新編成為第一、二、三艦隊,其中第一、第二艦隊編組為聯合艦隊。新高編入第二艦隊第四戰隊(旗艦浪速、高千穗、新高、明石),戰隊司令為瓜生外吉海軍少將。
1904年2月8-9日間,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主力對駐紮在旅順港(俄方稱亞瑟港)的俄國太平洋艦隊發動突然襲擊,日俄戰爭爆發。另一方面,瓜生的第4戰隊護送裝載著陸軍士兵的運輸船。8日早上,瓜生所部與負責監視港內俄艦動向的日艦千代田會合。9日11:40,港內俄軍防護巡洋艦瓦良格號和炮艦高麗人號拔錨離港。12:20裝甲巡洋艦淺間開始對瓦良格號進行射擊,雙方隨即展開交戰交戰;新高主要對高麗人號進行炮擊[20]。大約20分鐘後,兩艘俄艦不支被迫撤回港內,後自爆棄艦[21]。新高在本次戰鬥中沒有受損記錄。
同年3月10日,第四戰隊(浪速、高千穗、新高、對馬)對三山島俄軍進行炮擊。[22]
同年12月下旬,旅順會戰進入尾聲,第一太平洋艦隊(原太平洋艦隊)已經全軍覆沒,而由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少將率領、從波羅的海艦隊抽調艦艇而編成的救援艦隊(第二太平洋艦隊)正在一路殺來。聯合艦隊決定進行整修,以應對即將來臨的決戰[23]。為此聯合艦隊重新進行整編,出羽重遠海軍中將指揮的第一艦隊第三戰隊補充了損失的艦艇,下轄4艘防護巡洋艦(旗艦笠置、千歲、音羽、新高)[24]。
1905年5月27日,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在對馬海峽遭遇聯合艦隊主力攔截。當天第三戰隊正在白瀨西北方戒備,接獲俄國艦隊出現的警報後立即往目擊地點駛去[25]。10:42第三戰隊在神埼以南約15海里(28公里)發現俄國艦隊蹤跡,此後一直在俄國艦隊左舷4—5海里(7—9公里)距離保持接觸。11:40雙方距離縮短至8000米,11:42俄艦向第三戰隊開火[25]。俄艦炮擊著彈點比較準確,有鑑於防護相對單薄的第三戰隊不是俄國戰艦的對手,出羽選擇主動退避,將距離拉大到9000米,但依舊一路密切監視[25]。13:20第一、第二戰隊從東北方向出現,第三戰隊也隨之加速,繞到俄國艦隊尾部,14:50距離俄國巡洋艦戰隊約7800米,笠置首先發起射擊,15:18新高也加入了炮擊[25]。第三戰隊從俄國艦隊後尾穿過,繞到了巡洋艦戰隊右側,與第四戰隊一起形成交叉火力,迫使俄國巡洋艦戰隊以及輔助艦艇陣腳大亂[26]。15:30奧列格號、阿芙樂爾號、迪米特里·頓斯柯伊號等為了救援戰鬥力最弱的輔助艦艇而向西回頭,第三戰隊見勢也立即轉向,對巡洋艦戰隊緊咬不放[26]。16:30以後,俄國戰艦戰隊受到日軍主力艦壓迫而改向,正好衝著第三、第四戰隊的方向過來。第三戰隊一時間陷入苦戰,各艦多處中彈,只好先向東躲避,隨後再跟在第一、第二戰隊後面前進[27]。此時旗艦笠置水線下煤艙破口處進水的情況逐漸加劇[27],17:52出羽下令解散編隊,讓音羽、新高臨時跟隨在第四戰隊後面[28]。第四戰隊司令瓜生外吉海軍少將下令兩艦跟隨(此時第四戰隊序列變更為旗艦浪速、明石、對馬、音羽、新高、高千穗)[29]。18:15第四戰隊對已經癱瘓的戰艦蘇沃洛夫公爵號以及同樣受重創的修理船堪察加號進行炮擊[28]。當天的戰鬥中,新高在第三戰隊序列內時受到一發炮彈命中,1人戰死、3人受傷[30];臨時改換到第四戰隊後未受到命中[31]。
27日深夜各戰隊退往鬱陵島重新集結,第四戰隊(臨時加上音羽、新高)在鬱陵島南稍偏西約60海里處休整。28日05時左右,第五戰隊發現俄軍殘存的主力艦隊從遠處接近[32]。日軍各戰隊立即行動,第四戰隊(浪速、高千穗、對馬、音羽、新高,欠明石)選擇繞到俄國殘存艦隊南邊,以截斷其後路[33]。07時左右,第四戰隊發現西邊略偏南的方向有一艘敵艦正在北上。瓜生遂命令音羽、新高兩艦脫隊往西北偏北方向移動進行追擊[34]。08:00稍過不久,音羽、新高發現了巡洋艦斯韋特蘭娜號以及一艘驅逐艦敏捷號,立即加速追趕。斯韋特蘭娜號在27日的戰鬥中已經負了重傷,艦艏嚴重受損,速度銳減,自知無法逃脫,故而轉向西打算到朝鮮岸邊自沉[34]。09:25音羽、新高兩艦從斯韋特蘭娜號艦艏右舷方位逼近到9000米處,斯韋特蘭娜號首先開火。09:40音羽開始回擊,跟在後面的新高一度試圖開炮,但因為射程不夠,又停止了射擊[35]。10時左右音羽一發炮彈擊中斯韋特蘭娜號艦艉,使斯韋特蘭娜號舵機受損,開始左右晃動。日艦乘機拉近距離,10:25新高加入戰團。日艦的炮擊很快對斯韋特蘭娜號造成起火,濃煙籠罩著艦身[35]。可能就是在10:40前後,此前跟隨在斯韋特蘭娜號非戰鬥一側的驅逐艦敏捷號突然加速向陸地方向逃離,新高見狀立即追擊。半路上新高遇到驅逐艦叢雲,遂一同展開追擊。敏捷號見逃脫無望,於是向西行駛,11:50在竹邊灣北方海岸擱淺。新高靠近到5500米處,叢雲跟隨其後,一同向俄艦射擊。敏捷號乘員將艦體的一部分進行了爆破,隨後撤退到岸上。新高將處置的任務交給叢雲後自行返回,14:30與音羽會合[36]。
音羽、新高在返回的路上,18:20發現了落單的裝甲巡洋艦迪米特里·頓斯柯伊號,立即連同第四驅逐隊的朝霧、白雲進行追擊[37]。另一邊第四戰隊以及多艘日軍驅逐艦也追蹤到此,各日艦聯合對迪米特里·頓斯柯伊號進行左右夾擊[38]。迪米特里·頓斯柯伊號中彈起火,仍奮力還擊,20:14擊中浪速造成重創,加上天色已晚,日本巡洋艦放棄了追擊,改由驅逐艦繼續圍攻[39]。音羽、新高與第四戰隊就此分別,前往出羽的旗艦千歲所在地[39]。而受重創的迪米特里·頓斯柯伊號在岸邊擱淺,艦上乘員棄艦上岸,29日06:46傾覆沉沒[40]。
同年6月14日,日本方面重新調整編制,第三戰隊(千歲、笠置、新高、音羽)司令改為島村速雄海軍少將,劃入上村彥之丞海軍中將指揮的第二艦隊[41]。19日,第二艦隊轉為以竹敷要港部為基地,執行在對馬海峽巡邏、掩護陸軍在朝鮮的登陸等一系列行動[42]。
1912年(大正元年)8月28日,日本海軍修改了艦艇分類,取消原有的三等巡洋艦類別,將不足7000噸的巡洋艦全部劃分為二等[43]。新高因此劃歸二等巡洋艦之列[43][44]。
1914年10月,新高編入第三艦隊,在南海、印度洋一帶警戒[2]。
1915年中起至1918年,新高、對馬長期以開普敦為基地,協助英軍巡邏歐亞航線。[45]
1920年,日本干涉西伯利亞期間,新高在俄國遠東地區執行警備任務[2]。
1921年9月1日,新高的艦艇類別變更為二等海防艦[46][47]。
1922年,新高艦長古賀琢一海軍大佐率領新高偕同驅逐艦櫸、槙等三艦從室蘭出發向北,執行漁船護航任務[48]。8月25日,新高停泊在堪察加半島的奧焦爾納亞基地,傍晚時分天氣開始突變[48][49]。新高的乘員開始流傳著「千島群島是不是火山爆發了」的傳聞。當晚暴風雨吹襲當地,半夜新高開始下雙錨進行錨泊,同時艦內開始緊急升火[50]。26日4時半左右風勢加大,暴雨如注,巨浪湧上甲板並灌入艦內,鍋爐室無法升火。05:30艦內感受到一陣衝擊,同時逐漸右傾;到6時整艦傾覆[50][51]。
次日(27日),新高的其中一名乘員岡田一等水兵被沖刷上岸,其後設法將新高遇難的情況發送了出去[52][53]。當天中午第一驅逐隊司令中川鞆信海軍中佐接獲報告,立即搭乘槙號從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趕往事發地(原旗艦櫸號螺旋槳受損無法行動)。28日中川一行趕到現場[48],距離奧焦爾納亞河的河口以北約4海里、離海灣岸邊400米,此時新高艦艏向著岸邊呈橫倒狀態,艦橋龍骨的位置有一段左舷船腹露出了水面[51]。槙號的救援人員循聲鑿開了一處鍋爐艙的船腹,救出了困在艙內的15名輪機兵;同時又在輪機艙鑿開了另外一個洞,但沒有搜救到生還者,因此這15人(其中一人後來不治)和早前的岡田成為艦上僅有的倖存者[51],全艦官兵包括傭人共296人遇難[54]。除此以外,海軍還派出了運煤船野島[55]、裝甲巡洋艦八雲[56][57]前往事發地參加救援。
1923年(大正12年)4月1日,日本海軍將新高從海軍艦艇中除籍[58],並從艦艇類別等級表中除名[59][60]。另外修理船關東負責在當地拆解新高的殘骸[61]。
下表系根據《日本海軍史》第9、10卷《将官履歴》,以及《官報》進行整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