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喀里吸蜜鸚鵡學名Vini diadema,中國大陸作新喀島藍額鸚鵡),又稱新喀吸蜜鸚鵡,是新喀里多尼亞美拉尼西亞特有及可能已滅絕的一種吸蜜鸚鵡

Quick Facts 新喀里吸蜜鸚鵡, 保護狀況 ...
新喀里吸蜜鸚鵡
Thumb
Thumb
極危,可能絕滅IUCN 3.1[1]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鸚形目 Psittaciformes
科: 舊世界鸚鵡科 Psittaculidae
屬: Vini
種:
新喀里吸蜜鸚鵡 V. diadema
二名法
Vini diadema
(Verreaux & Des Murs, 1860)
異名
  • Psitteuteles diadema
Close

描述

新喀里吸蜜鸚鵡約長18-19公分,尾巴尖而幼長,長約7-8公分。雙翼幼長,唯一的標本長約91公釐。牠們的腳長16公釐長。由於牠們體型細小,很難觀察到牠們。

雌鳥全身呈綠色,冠呈深紫藍色,大腿呈深藍色,面部呈黃色,臀部呈紅色。尾巴表面呈綠色,下面呈橄欖黃色。兩側有四條紅色的羽毛,上有黑斑,底端呈黃色。喙呈橙紅色,瞳孔及腳可能呈深橙色。[2]雄鳥未有紀錄,估計面部、下身及臀側都呈紅色的,而且體型較大。雛鳥像雌鳥,但較深色。

新喀里吸蜜鸚鵡的叫聲不明,但相信是高音的。

分佈

新喀里吸蜜鸚鵡的標本出處不明。在洛亞蒂省帕尼艾山及Ignambi山以西、拉弗阿卡納拉間及南方省曾有未確認的發現報告。[3][4]有指在近帕尼艾山及Ignambi山附近可以發現牠們。[5]由於新喀里多尼亞仍有很多未能到達的森林,估計牠們仍有餘種生存在這些地方。

生態

由於新喀里吸蜜鸚鵡是遊牧及相對並不顯眼,故很難發現。估計牠們生活在潮濕的山區森林,但會在低地的千層樹森林飛來飛去。很多報告都是來自這些低地森林,可能是較易進入。Ignambi山的環境很適合牠們生活。

新喀里吸蜜鸚鵡喜歡吃花蜜花粉花朵果實,一般會一對或以小群形式覓食。繁殖期約在7月至12月,甚至可能達至2月或全年。在樹上白蟻的巢穴或著生蕨類中曾發現牠們的巢。每次會生兩隻,蛋呈圓形。

保育狀況

於1860年前在新喀里多尼亞發現兩個雌性新喀里吸蜜鸚鵡的標本[6][7]其中一個已經失去,另一個則存放在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一隻新喀吸蜜鸚鵡於1913年被射殺,但卻沒有保存下來。[8]於1880年以前都有指觀察到牠們,但數量已很稀少。[9]另外有幾個未確認的報告[4],而目前所有研究都未有發現。

目前對於新喀里吸蜜鸚鵡的存在與否仍有爭議。有指牠們已經自1860年已經滅絕[10],但因為在新喀里多尼亞的研究並不全面,加上於1999年再發現新喀里裸鼻鴟仍然生存,大部份學者都認為仍有機會發現牠們。

導致新喀里吸蜜鸚鵡的衰落原因不明,但與另外兩種原住新喀里多尼亞的鸚鵡數量減少有關。由於很多新喀里多尼亞的鳥類人類開發該島時就顯得未能適應,所以估計牠們是受到人為騷擾及失去棲息地而減少。另外,入侵物種疾病亦造成一定影響。

新喀里吸蜜鸚鵡現正受到《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及歐盟保護。由於其數量估計少於50隻,現已被列為瀕危。[1]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