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AI tools
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Loading AI tools
全部
文章
字典
引用
地图

Wikiwand ❤️ Wikipedia

PrivacyTerms
斯图尔特·萨克利夫

史都特·沙克里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斯图尔特·萨克利夫
早年披頭四樂團和漢堡阿斯特麗德·基爾赫繪畫事業去世精選集系列相關影視和書籍腳註外部連結

史都特·弗格森·維克多·沙克里夫(英語:Stuart Fergusson Victor Sutcliffe,1940年6月23日—1962年4月10日)是一位蘇格蘭裔的藝術家和音樂人,以披頭四樂團的首任貝斯手身份聞名。他是約翰·藍儂在利物浦藝術學院(英語:Liverpool College of Art)的同學,和他一起想出了樂團名「Beetles」(金龜),靈感來源於他們共同喜愛的樂團——巴迪·霍利的蟋蟀樂團。後來藍儂把樂團名改為「the Beatles」(披頭四),來源於詞語「Beat」(節拍)。沙克里夫在隊內時,披頭四是一支五人樂團,他被一些人稱為「披頭四第五人(英語:Fifth Beatle)」。

快速預覽 史都特·沙克里夫Stuart Sutcliffe, 音樂家 ...
史都特·沙克里夫
Stuart Sutcliffe
Thumb
音樂家
出生
Stuart Fergusson Victor Sutcliffe

1940年6月23日
 英國蘇格蘭愛丁堡
逝世1962年4月10日(1962歲—04—10)(21歲)
 西德漢堡
職業
  • 詩人
  • 畫家
  • 音樂人
演奏樂器電貝斯
相關團體披頭四樂團
關閉

披頭四樂團在漢堡演唱期間,他與攝影師阿斯特麗德·基爾赫相遇,隨後與她訂婚。在退出樂團後,他入讀了漢堡藝術學院(Hamburg College of Art),師從日後成為波普藝術家的愛德華多·包洛奇。沙克里夫主要探索了抽象表現主義相關的風格,畫作受到褒揚。在德國學習期間,沙克里夫開始感到嚴重的頭痛,對光極度敏感。1962年4月初,他在一堂藝術課上頭痛後昏倒,醫生做了各項檢查後無法確定成因。1962年4月10日,他在送往醫院的救護車中去世。日後發布的死因是右半腦的動脈瘤。

沙克里夫的父親查爾斯·沙克里夫(Charles Sutcliffe,1905年–1966年3月18日)是一位高級公務員,在1943年為援助戰時工作搬到利物浦。他隨後繼續任職輪船工程師,因此在兒子的童年時期經常出海。他的母親米麗(Millie)是幼兒學校的老師[1]。沙克里夫有兩個妹妹:波琳(Pauline)和喬伊斯(Joyce)[2][3]:30。

沙克里夫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的辛普森紀念婦產科醫院(英語:Simpson Memorial Maternity Hospital)[4],在全家搬到英格蘭後[5],他在利物浦的阿格伯斯路37號長大(37 Aigburth Drive)[6]。他先後就讀於公園景觀小學(Park View Primary School)、海頓(Huyton,1946–1950)和普利斯科特文理中學(英語:Prescot Grammar School)(1950–1956)[7]:105。當父親休假回家時,他常邀請兒子和兒子在藝術學院的同學羅德·穆雷(Rod Murray,也是沙克里夫的室友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喝酒,在兒子的口袋裡塞上十英鎊,然後再消失六個月[7]:105。披頭四的傳記作者菲利普·諾曼(英語:Philip Norman (author))寫到查爾斯·沙克里夫是個毆打妻子的酒鬼,而年幼的沙克里夫目睹了父親的行徑[1]。

沙克里夫在利物浦藝術學院就讀的第一年有一份垃圾收集員的工作,受僱於利物浦市政府。經共同朋友比爾·哈利(英語:Bill Harry)的介紹,他與同校的藍儂相識。根據藍儂的描述,沙克里夫有「非凡的藝術作品集」,是一位有天賦的畫手、學校的明星學生之一[7]:105:107。他幫助藍儂提高藝術技巧,在藍儂為考試交作品時和他一起學習[3]:31。沙克里夫住在利物浦的珀西路9號(9 Percy Street),與穆雷合租一間公寓。被逐出後,他搬到甘姆比爾台(英語:Gambier Terrace)3號,與藝術課上的競爭對手瑪格麗特·查普曼(英語:Margaret Chapman)合住[8]。公寓坐落在新建成的利物浦座堂對面,在利物浦托克坦斯的破敗地區,房間裡只有電燈泡和角落的一個床墊。藍儂在1960年初搬進來與沙克里夫同住[9]:50[10]:63。保羅·麥卡尼日後承認他對沙克里夫與藍儂的關係感到嫉妒,他的位置被沙克里夫取代了[11]。沙克里夫和他的室友們把房間漆成黃色和黑色,女房東對此不讚賞。還有一次,他們為了取暖焚燒了家具[12]。

在喀什巴咖啡館(英語:the Casbah Coffee Club)(業主為彼特·貝斯特的母親蒙娜·貝斯特(英語:Mona Best))的一次談話中,藍儂和麥卡尼說服了沙克里夫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從弗蘭克·海塞(Frank Hessey)的樂器店購買一把霍夫納(英語:Höfner)總統500/5型貝斯[13][14]。沙克里夫此前在音樂方面頗有經驗:他曾是海頓當地的教堂唱詩班成員,他的母親讓他自九歲起開始學鋼琴,他在空軍童子軍團(英語:Air Training Corps)吹過軍號,他的父親教過他幾個吉他和弦[7]:173[15]。1960年5月,沙克里夫加入了藍儂、麥卡尼和喬治·哈里森的樂團(當時名為「the Silver Beatles」,銀色披頭四)[16]:212[10]:66。儘管沙克里夫在之前彈奏過原聲吉他,但他的練習時間不夠長,手指沒有起繭,導致它們經常在排練期間起水泡[10]:64。沙克里夫開始擔任起樂團代理人一職,他在甘姆比爾台的公寓也常被用作排練場地[9]:50。

1960年7月,周日報紙《人物報(英語:The Sunday People)》發表了一篇題目為《披頭族恐慌》("The Beatnik Horror")的文章,配圖攝於沙克里夫房間的樓下一層公寓。在照片中,青少年時期的藍儂躺在地板上,沙克里夫站的窗戶邊[17]:43。他們經常造訪的藍花楹木俱樂部(Jacaranda Club)的業主阿蘭·威廉士安排了這張照片的拍攝,威廉士隨後取代沙克里夫成為了樂團的代理人,為他們預約演唱會[17]:53[9]:53。在蘭肖廳酒吧(Renshaw Hall bar)的一個下午,沙克里夫、藍儂和他的女友辛西婭想出了和蟋蟀樂團相近的名字「Beetles」(金龜)[7]:175。藍儂後來再把名字改為「the Beatles」(披頭四樂團),因為他覺得這個名字聽上去像法語,類似「Le Beat」或「Beat-less」。

沙克里夫的貝斯彈奏停留在基礎水平,主要彈奏和弦的根音[7]:184-185。比爾·哈利——他在藝術學院的朋友及《默西節拍樂(英語:Mersey Beat)》報紙的創始人和編輯——向沙克里夫表示他應該把精力集中在藝術上而不是音樂上,認為他的才華在視覺藝術領域能發揮得更好[7]:173-174。披頭四的傳記經常把沙克里夫描述為在台上表現得很不自在,常背對觀眾彈奏,但樂團當時的鼓手貝斯特否認了這一點,回憶沙克里夫是一個脾氣溫厚、在觀眾前有活力的人[18]。為了成為比利·法瑞(英語:Billy Fury)的伴奏團隊,披頭四在飛龍俱樂部(Wyvern Club)參加了拉里·派恩斯(英語:Larry Parnes)的試音,這份工作周薪十英鎊。威廉士在日後聲稱若不是沙克里夫在整個試音過程中背對著派恩斯(威廉士認為原因是他彈得不好),樂團能成功得到這個機會。但派恩斯後來否認了這一點,表示樂團沒有固定的鼓手是他當時唯一在意的事[19]。樂團在漢堡的朋友克勞斯·弗爾曼(英語:Klaus Voormann)認為沙克里夫是一位優秀的貝斯手[20],而研究披頭四歷史的樂評人里奇·安特伯格(英語:Richie Unterberger)把沙克里夫的貝斯彈奏描述為「毫無藝術性的蹬蹬聲」[21]。

在開始穿戴緊身褲和雷朋墨鏡後,沙克里夫更受觀眾喜愛了[9]:65。他最出風頭的時刻是每每演唱《Love Me Tender》的時候,他收穫的歡呼比其他披頭四成員都多,這加劇了他和麥卡尼間的不和。藍儂也開始批評沙克里夫,拿他的身高和彈琴技術開玩笑[7]:242。1960年12月5日,哈里森因年齡不夠被德國當局驅逐出境。麥卡尼和貝斯特隨後也因縱火罪被驅逐,只剩藍儂和沙克里夫留在漢堡[10]:93[22]。藍儂乘坐火車回家,而沙克里夫因患感冒繼續留在漢堡[7]:230。1961年1月20日,他向女友阿斯特麗德·基爾赫借錢乘飛機回到利物浦。他和其他披頭四成員在同年3月又來到漢堡[7]:242。

1961年7月,沙克里夫決定退出樂團,轉而從事繪畫事業[23]。在得到研究生獎學金後[3]:31,他進入漢堡藝術學院就讀,導師為包洛奇[9]:65。麥卡尼在他離隊後轉彈貝斯,借用了他的樂器,直到攢夠了買新貝斯的錢為止。但沙克里夫讓左撇子的麥卡尼不要倒裝弦的位置,於是麥卡尼只能把琴倒著彈奏[9]:74-75。

沙克里夫的照片出現在披頭四1967年的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封面上(位於最左邊,插畫家奧伯利·比亞茲萊之前)[24]。

主條目:阿斯特麗德·基爾赫

基爾赫出生於德國漢堡,在富裕的郊區阿爾托納區由寡居的母親撫養長大[9]:64。她到帝王地下室俱樂部觀看披頭四演出時與沙克里夫相遇。在為樂團照相後,基爾赫邀請他們到她母親的房子裡喝茶,讓他們參觀自己的臥室:包括家具都用黑色粉刷,牆上鋪著銀箔,天花板掛著一根大樹枝。不久後,她和沙克里夫開始約會[7]:224。

沙克里夫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到基爾赫讓他入迷,並向她的德國朋友詢問她喜愛的顏色、電影、書籍和畫家都是哪些。貝斯特說他們戀愛關係的開始「像是那些童話故事一樣」[7]:225。基爾赫與沙克里夫在1960年11月訂婚,根據德國習俗交換了戒指[9]:65。沙克里夫隨後寫信給父母告知訂婚的消息,他們非常吃驚,以為他要放棄自己的藝術生涯了[7]:235。但他告訴基爾赫自己將來想在倫敦或德國做美術老師[25]。在搬進基爾赫家後,沙克里夫常常借穿她的衣服。他穿她的皮褲和皮夾克、無領夾克、過大的襯衫和長圍巾。他還穿著她的一件無翻領的燈芯絨西裝外套上台,使藍儂諷刺地問他是否是問他媽媽借的[25]。

沙克里夫在早年就展現出了藝術天份[7]:105[10]:47。同學海倫·安德森(Helen Anderson)記得他的早期作品非常具有攻擊性,運用黑暗的、情緒化的色彩,不是她料想中這樣一位「安靜的學生」會作的畫[7]:107。從1959年11月到1960年1月,沙克里夫的一副畫作為約翰·摩爾斯展覽的一部分在利物浦沃克美術館展出。在展覽結束後,摩爾斯花費65英鎊買下了這幅畫,這一數目相當於當時普通工人周薪的六到七倍[9]:50。該畫的題目叫《夏日繪畫》(Summer Painting),沙克里夫和另一位藝術生蘇珊·威廉士(Susan Williams)一起出席了慶祝晚宴[26]。穆雷記得這幅畫不是畫在畫布上,而是畫板上,因為尺寸太大不得不切割成兩半然後用鉸鏈連接。穆雷還指出最終只有一半的畫被運到了展覽現場(因為他們中途停留在一個酒吧慶祝),但還是把畫成功賣出,因為摩爾斯是為兒子買的[7]:168。

沙克里夫在利物浦藝術學院申請學習美術教師課程時被拒絕[23],但後來在1961年6月就讀漢堡藝術學院時,他的導師包洛奇日後寫過一份報告,表示沙克里夫是他最好的學生之一[9]:65[27][28]。他寫道:「沙克里夫非常有天賦,有才智。在此期間,他已成為了我最好的學生之一。[5]」

沙克里夫留存的少數作品體現了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運動同時期的英國和歐洲的抽象藝術家對他的影響。他早期的具象作品是對廚房水槽畫派,尤其是約翰·布拉特比(英語:John Bratby)作品的懷舊。到1950年代末期,沙克里夫已開始繪製抽象作品了,包括賣給摩爾斯的《夏日繪畫》[29]。他的作品與約翰·霍伊蘭德(John Hoyland)和尼古拉·德·斯塔埃爾的有相似之處,儘管後兩者的更加抒情化(沙克里夫在1960年春作為披頭四一員到蘇格蘭巡演時用過藝名「斯圖·德·斯塔埃爾」)。他的後期作品常沒有標題,把顏料以德·斯塔埃爾的方式厚塗壓成片狀,並以刮擦或擠壓出的線條元素作為輪廓製造出封閉的空間。《漢堡繪畫2號》(Hamburg Painting no. 2)被沃克美術館購買,是命名為「漢堡」的系列畫作的其中一幅,在畫中平面和色彩製造出氛圍上的能量[30]。沃克美術館藏有沙克里夫的其他兩幅作品,分別是《自畫像》(Self-portrait,木炭畫)和《十字架釘死》(The Crucifixion)[31][32]。藍儂日後在肯伍德(英語:Kenwood, St. George's Hill)家中掛有沙克里夫的幾幅畫,而麥卡尼在他卡文德什大道(Cavendish Avenue)的家中擺有包洛奇的雕塑作品[9]:170:258。

沙克里夫在德國逗留期間開始感到嚴重的頭痛,對光極其敏感[33]。基爾赫表示,有時頭痛讓他暫時失明[7]:278[10]:110。1962年,沙克里夫在漢堡上藝術課時昏倒。基爾赫的母親讓德國醫生為他做了各項檢查,但頭痛的原因無法確定。醫生們建議他回到英國去設施更好的醫院就診,但沙克里夫被告知自己沒有病,於是再次回到漢堡。住在基爾赫家時,他的情況惡化。1962年4月10日,沙克里夫再次昏倒,被基爾赫送往醫院(她在救護車上陪同),但他在到達醫院前就已去世[10]:110。公布的死因為腦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非中風,更確切的原因是動脈瘤破裂導致「血液進入右腦室使大腦麻痹」[10]:110[7]:305[34]。

1962年4月13日,基爾赫在漢堡機場與披頭四成員見面,告知他們沙克里夫在幾日前去世[22][7]:305。沙克里夫的母親在樂團經理人布萊恩·愛普斯坦的陪同下飛到漢堡,把兒子的遺體帶回利物浦[25]。沙克里夫的父親當時正出海前往南美洲,三周後才得知這個消息。他到達布宜諾斯艾利斯後,家人安排了一位隨軍牧師告訴他兒子的死訊[35]。基爾赫在男友去世後給他母親寫了一封信,為自己因身體不適無法到利物浦出席葬禮而道歉,表示自己和藍儂有多麼想念他:「噢,媽媽,他(藍儂)現在心情很糟糕,他無法相信親愛的史都特再也回不來了。[他]哭得很厲害……約翰對我很好,他說他那麼了解史都特,那麼愛他,所以他能理解我的感受。[36]」

造成沙克里夫患上動脈瘤的原因無從得知。據信,在1961年1月的一次演唱結束後,他在萊瑟姆廳(英語:Lathom Hall)外參與鬥毆時造成的頭部受傷是一切的起因。他的頭不是被踢中,就是撞上了一堵磚牆[7]:240。據樂團前經理人艾倫·威廉士的敘述,藍儂和貝斯特上前幫架,打退沙克里夫的攻擊者後把他拉回安全區域。在打架中,沙克里夫的頭骨受損,藍儂的小拇指骨折[7]:884。當時,沙克里夫拒絕接受治療,沒有去塞夫頓綜合醫院(Sefton General Hospital)完成預約的X射線檢查[7]:241。然而,沙克里夫的朋友、《默西節拍樂》編輯比爾·哈利(英語:Bill Harry)否認了上述故事。他在《紐約時報》一篇文章的評論區宣稱沙克里夫沒有參與萊瑟姆廳外的打架事件。他說,沙克里夫的母親告訴他,她的兒子從基爾赫住處的閣樓台階上摔下來過。而基爾赫的母親妮爾薩(Neilsa)確認了這一點[37] 。

儘管藍儂沒有出席沙克里夫的葬禮,也沒有贈送鮮花,但他的第二任妻子小野洋子回憶藍儂經常提及沙克里夫的名字,稱其為「[我的]至交……他世界裡的精神……一種指導力量」[2]:52。

披頭四樂團的合輯《Anthology 1(英語:Anthology 1)》於1995年發行,主要收錄了樂團早年錄製的未發行過的歌曲。《Anthology 1》和《Anthology 3(英語:Anthology 3)》的專輯封面上都有沙克里夫的圖像,位於右上角。沙克里夫在1960年錄製的三首歌中彈奏貝斯:《Hallelujah, I Love Her So(英語:Hallelujah, I Love Her So)》、《You'll Be Mine(英語:You'll Be Mine (The Beatles song))》和《Cayenne》[13]。

沙克里夫在1979年的電影《披頭四的誕生(英語:Birth of the Beatles)》中由大衛·尼古拉斯·威爾金森(David Nicholas Wilkinson)扮演,他在2000年的電影《在他的生命中:約翰·藍儂的故事(英語:In His Life: The John Lennon Story)》中由李·威廉士(英語:Lee Williams (actor))扮演[38]。1994年的電影《披頭歲月》以沙克里夫為故事主人公,把他在披頭四早期生涯中的經歷和導致他退出的一系列因素戲劇化了,在其中美國演員史蒂芬·多爾夫扮演了他。

有四部已播出的電視紀錄片把沙克里夫的生平作為題材:

  • 《午夜天使》(Midnight Angel,1990) 英國格拉納達電視(Granada TV)[39]
  • 《展覽》(Exhibition,1991)德國科隆電視[5]
  • 《史都特,他的人生和藝術》(Stuart, His life and Art,2005) 英國BBC電視[5]
  • 《史都特·沙克里夫,被遺忘的披頭四》(Stuart Sutcliffe, The Lost Beatle,2005)英國BBC電視[40]

關於沙克里夫的書籍:

  • 《披頭歲月,史都特·沙克里夫,被遺忘的披頭四》(Backbeat, Stuart Sutcliffe, The Lost Beatle,1994) 作者:Alan Clayson and Pauline Sutcliffe [41]
  • 《史都特,史都特·沙克里夫的人生和藝術》(Stuart, The Life and Art of Stuart Sutcliffe,1995) 作者:Pauline Sutcliffe and Kay Williams [42]
  • 《披頭四的影子,史都特·沙克里夫和他的孤獨之心俱樂部》(The Beatles Shadow, Stuart Sutcliffe, & his lonely hearts club,2001) 作者:Pauline Sutcliffe and Douglas Thompson[5]
  • 《史都特·沙克里夫:一次回顧》(Stuart Sutcliffe: a retrospective,2008) 作者:Matthew H. Clough and Colin Fallows [43]
  • 《Baby's in Black》(Baby's in Black,2010) 作者:Arne Bellstorf[44]

史都特·沙克里夫基金會出售他的紀念品,包括他作的詩歌、他和藍儂學習的和弦及歌詞等[45]。

出處
  1. [1]
    Norman, Philip. Shout!: The Beatles in Their Generation. Fireside Books. 2005: 62. ISBN 978-0-7432-3565-5.
  2. [2]
    Kane, Larry. Lennon Revealed. Running Press. 2007: 52. ISBN 978-0-7624-2966-0.
  3. [3]
    Sutcliffe, Pauline; Tufnell, Guinevere; Cornish, Ursula. Working with the Dying and Bereaved: Systemic Approaches to Therapeutic Work. Routledge. 1998. ISBN 978-0-415-91993-7.
  4. [4]
    McGinty, Stephen. Stephen McGinty: Scotland meant a lot more to the Beatles than just Mull of Kintyre. The Scotsman (Edinburgh). 2011-08-12 [2015-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5. [5]
    About Stuart. Stuart Sutcliffe Estate. [2015-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6. [6]
    Pawlowski, Gareth L. How They Became the Beatles. Penguin Books. 1989: 88. ISBN 978-0-525-24823-1.
  7. [7]
    Spitz, Bob. The Beatles – The Biograph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5. ISBN 978-0-316-80352-6.
  8. [8]
    Painting by Stuart Sutcliffe in his flat.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9. [9]
    Miles, Barry. Many Years From Now. Vintage-Random House. 1997. ISBN 978-0-7493-8658-0.
  10. [10]
    Lennon, Cynthia. John. Hodder & Stoughton. 2005. ISBN 978-0-340-89512-2.
  11. [11]
    "The Beatles Anthology" Episode 1 (Documentary TV series (DVD)). 事件發生在 0:27:24. 2003.
  12. [12]
    Norman Allanson. "I heard that Stuart had painted his room". Mersey Beat. [2015-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13. [13]
    "The Beatles Anthology" Episode 1 (Documentary TV series (DVD)). 事件發生在 0:28:02. 2003.
  14. [14]
    Sutcliffe's President Bass. Rockmine.com. [2015-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4).
  15. [15]
    Photo of Sutcliffe in Church Choir.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16. [16]
    Coleman, Ray. Lenno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Pan Books. 1995. ISBN 978-0-330-34568-2.
  17. [17]
    Ryan, David Stuart. John Lennon's Secret: A Biography. Kozmik Press. 1982. ISBN 978-0-905116-08-2.
  18. [18]
    An Evening With Pete Best, Part I: The Interview. rickresource.com.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9. [19]
    Bill Harry interview. BeatleFolks.com.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7).
  20. [20]
    Cole, Steve (director). "Stuart Sutcliffe, The Lost Beatle" (TV Documentory). 2005.
  21. [21]
    Unterberger, Richie. The Unreleased Beatles. Backbeat (UK). 2006: 7. ISBN 9780879308926.
  22. [22]
    The BeatlesTimeline. Beatles.ncf.ca.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19).
  23. [23]
    Stuart Sutcliffe is interviewed for a teaching diploma at Liverpool College of Art. Beatlesbible.com. [2015-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24. [24]
    Hutchinson, Lydia. The Sgt. Pepper’s Album Cover: Faces in the Crowd. Performingsongwriter.com. 2014-03-29 [2015-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5).
  25. [25]
    Beatles' Photographer Astrid Kirchherr Opens Up. NPR.org. 2010-10-19 [2015-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6. [26]
    Beatles Browser Four (p4). Bill Harry/Mersey Beat Ltd. [2015-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27. [27]
    Hamburg identity card, 1961.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28. [28]
    Eduardo Paolozzi's Report.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4).
  29. [29]
    Examples of Middle Work. Stuart Sutcliffe Estate. [2015-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30. [30]
    'Hamburg Painting No. 2' 1961.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0).
  31. [31]
    Sutcliffe's self-portrait (in charcoal).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32. [32]
    "The Crucifixion" by Sutcliffe.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33. [33]
    Letter from Sefton General Hospital, 8 September 1961.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3).
  34. [34]
    Ingham, Chris. The Rough Guide to the Beatles. Rough Guide, Ltd. 2006. ISBN 184836525X.
  35. [35]
    Giuliano, Vrnda; Giuliano, Brenda; Devi. The Lost Lennon Interviews. Adams Media Corporation. 1996: 3. ISBN 9781558506381. |first1=和|first=只需其一 (幫助)
  36. [36]
    Letter from Astrid to Millie, May 1962.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3).
  37. [37]
    Bill Harry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1-18. New York Times — Retrieved: 7 September 2011
  38. [38]
    In His Life: The John Lennon Story (2000). Rotten tomatoes. [2015-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7).
  39. [39]
    Walker, John. (1990). "Stuart Sutcliffe and the film Midnight ange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ND: Journal of Art / artdesigncafe. Retrieved 9 January 2011.
  40. [40]
    Clark, Pete. Stuart Sutcliffe, The Lost Beatle. Evening Standard. [1 Jul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16日).
  41. [41]
    Clayson & Sutcliffe 1994.
  42. [42]
    Sutcliffe & Williams 1996.
  43. [43]
    Clough & Fallows 2008.
  44. [44]
    Fitch, Alex. The Resonance FM podcast: Baby's In Black. Self Made Hero. 10 May 2011 [1 Jul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9).
  45. [45]
    Artifacts/Memorabilia: Lyrics and chords for a Lennon/Sutcliffe song. Stuart Sutcliffe Estate. [1 Jul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4日).
參考書目
  • Clayson, Alan; Sutcliffe, Pauline. Backbeat: Stuart Sutcliffe – The Lost Beatle. Pan Books. 1994. ISBN 978-0-330-33580-5.
  • Clough, Matthew H.; Fallows, Colin. Stuart Sutcliffe: A Retrospective.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1-84631-176-5.
  • Coleman, Ray. Lenno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Pan Books. 1995. ISBN 978-0-330-34568-2.
  • Giuliano, Geoffrey & Giuliano, Brenda. The Lost Lennon Interviews. Adams Media Corporation. 1996. ISBN 978-1-55850-638-1.
  • Kane, Larry. Lennon Revealed. Running Press. 2007. ISBN 978-0-7624-2966-0.
  • Lennon, Cynthia. A Twist of Lennon. Avon Books. 1980. ISBN 978-0-380-45450-1.
  • Lennon, Cynthia. John. Hodder & Stoughton. 2005. ISBN 978-0-340-89512-2.
  • Miles, Barry. Many Years From Now. Vintage-Random House. 1997. ISBN 978-0-7493-8658-0.
  • Norman, Philip. John Lennon: The Life. Ecco Press. 2008. ISBN 978-0-06-075402-0.
  • Norman, Philip. Shout!: The Beatles in Their Generation. Fireside Books. 2005. ISBN 978-0-7432-3565-5.
  • Pawlowski, Gareth L. How They Became the Beatles. Penguin Books. 1989. ISBN 978-0-525-24823-1.
  • Ryan, David Stuart. John Lennon's Secret: A Biography. Kozmik Press. 1982. ISBN 978-0-905116-08-2.
  • Spitz, Bob. The Beatles – The Biograph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5. ISBN 978-0-316-80352-6.
  • Sutcliffe, Pauline; Williams, Kay. Stuart: Life and Art of Stuart Sutcliffe. Genesis Publications. 1996. ISBN 978-0-904351-52-1.
  • Sutcliffe, Pauline; Tufnell, Guinevere; Cornish, Ursula. Working with the dying and bereaved: systemic approaches to therapeutic work. Routledge. 1998. ISBN 978-0-415-91993-7.
  • Sutcliffe, Pauline & Thomas, Douglas. The Beatles' Shadow: Stuart Sutcliffe & His Lonely Hearts Club. Sidgwick & Jackson. 2001. ISBN 978-0-283-07342-7.
  • The Beatles. The Beatles Anthology (DVD). Apple records. 2003. ASIN: B00008GKEG.
  • Unterberger, Richie. The Unreleased Beatles. Backbeat (UK). 2006. ISBN 978-0-87930-892-6.
  • Woog, Adam. The Beatles. San Diego: Lucent Books. 1998.
  • Martin, Marvin. The Beatles. New York: Grolier Publishing. 1996.
  • Venzia, Mike. The Beatles. Danbury: Children's Press. 1997.
  • Burlingame, Jeff. John Lennon "Imagine". Berkeley Heights: Enslow Publishers. 2011.
  • Conord, Bruce. John Lennon.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94.
Edit in WikipediaRevision historyRead in Wikipedia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Chrome
Wikiwand for Chrome
Edge
Wikiwand for Edge
Firefox
Wikiwand for Firefox
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早年

披頭四樂團和漢堡

阿斯特麗德·基爾赫

繪畫事業

去世

精選集系列

相關影視和書籍

腳註

外部連結

favicon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favicon
1 sources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8 sources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6 sources
faviconfaviconfavicon
8 sources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7 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