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化地理學(英語:Cultural geography),是研究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人類活動所創造的文化在起源、傳播、宗教、經濟、政府方面與環境的關係的學科。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旨在探討各地區人類社會的文化定型活動,人們對景觀的開發利用和影響,人類文化在改變生態環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該地區區域特性的文化繼承性,也就是研究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變化。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也和文化研究領域有高度相關[1]

領域

Thumb
雅加達的全球化和商城文化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領域非常廣闊。其研究領域包括有:

歷史

文化地理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地理學家如托勒密斯特拉波;然而它作為一門學術學科,是在20世紀早期引入,以取代此前統治地理學的環境決定論,後者主張人類和社會均由其所在的自然環境所控制[7]。文化地理學並非研究環境差距所引起的預決性,它對人文景觀英語cultural landscape更有興趣[7]。這一趨勢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卡爾·蘇爾英語Carl O. Sauer所領導,該領域也長期由美國所主導。

蘇爾將景觀定義為地理學的研究單元。他認為文化和社會均與其創造的景觀相輔相成[8],使得自然景觀與人類創造的人文景觀相映[8]。他的研究具有高度的定性研究和描述性,並超過1930年代理察·哈特向區域地理學,後者跟隨計量革命獲得長足發展。文化地理學曾是邊緣學科,儘管大量地理學作家比如大衛‧羅溫索英語David Lowenthal大量促使人文景觀的發展。

在1970年代,對於實證主義地理學的批判促使地理學家尋求超過定量研究的發展,包括文化地理學的一些領域從而得以重新評估。然而,在許多地理分支學科中,後實證主義文化地理學繼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變革

1980年代以來,一類「新文化地理學」(new cultural geography)開始出現,它基於不同的理論傳統,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模型、女性主義理論後殖民主義理論、後結構主義精神分析

特別是它吸取了歐洲的米歇爾·福柯表演性理論,和更多樣化的後殖民理論,有一種協調一致的努力試圖解構文化背後的各種權力關係。比如身份政治與身份建構所體現的某一特定地區的利益。

一類研究領域包括:

一些新文化地理學的學者開始反思自我批判,認為此前身份和空間的觀點是靜態的。它遵循了後結構主義者對於福柯的批評,比如米歇爾·德·塞都英語Michel de Certeau吉爾·德勒茲。在這個領域中,非代表性地理學英語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人口流動學研究成為主流。其他學者也有嘗試將這些批評融入到新文化地理學中。

相關條目

參考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