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救國陣線委員會(羅馬尼亞語:Consiliul Frontului Salvării Naţionale,縮寫為CFSN),成立於1989年12月22日,在羅馬尼亞劇變後曾作為羅馬尼亞的臨時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成員多為原羅馬尼亞共產黨高級幹部,主要領導人有揚·伊列斯古、彼得·羅曼和杜米特魯·馬茲盧。成立伊始,救國陣線委員會便接管了政權,公布10條施政綱領。它在組建新的國家政權、恢復經濟、改善居民供應、穩定民心和國內局勢、制定對外政策、準備大選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1990年2月6日,改組為政黨「救國陣線」(Frontului Salvării Naţionale,縮寫為FSN)。1992年4月7日,包括時任總統伊列斯古在內的一些成員退黨,另組民主救國陣線。1993年5月28日,改組為民主黨[1][2][3][4]。
羅馬尼亞 România | |||||||||
---|---|---|---|---|---|---|---|---|---|
1989年—1990年 | |||||||||
國歌:"Deșteaptă-te, române!" (《醒來吧,羅馬尼亞人》) | |||||||||
首都 | 布加勒斯特 | ||||||||
常用語言 | 羅馬尼亞語 | ||||||||
政府 | 臨時政府 | ||||||||
救國陣線委員會(1989年12月22日-26日) 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委員會主席(1989年12月26日-1990年2月6日) | |||||||||
• 1989-1990 | 揚·伊列斯古 | ||||||||
羅馬尼亞總理 | |||||||||
• 1989-1990 | 彼得·羅曼 | ||||||||
立法機構 | 羅馬尼亞議會 | ||||||||
歷史時期 | 冷戰 | ||||||||
• 羅馬尼亞革命 | 1989年12月22日 | ||||||||
• 改組為政黨 | 1990年2月6日 | ||||||||
面積 | |||||||||
1989年 | 237,500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89年 | 23151564 | ||||||||
貨幣 | 羅馬尼亞列伊 (ROL) | ||||||||
ISO 3166碼 | RO | ||||||||
|
救國陣線槍決前領袖希奧塞古夫婦後,向二人發出死亡證。此時死亡證仍然使用希奧塞古時代的用紙,頁頂將國號標示為原本的「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由於希奧塞古政府被推翻後,新國號尚未確定,救國陣線的公務員便用筆將「社會主義共和國」字樣劃去,剩下「羅馬尼亞」一詞[5]。不過用紙中央的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浮水印並沒有被處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