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差丹嫩路

曼谷道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差丹嫩路map

拉差丹嫩路(泰語:ถนนราชดำเนิน皇家轉寫Thanon Ratchadamnoen發音:[tʰā.nǒn râːt.t͡ɕʰā.dām.nɤ̄ːn],意爲御行路),又譯叻丹能路[1]本地華裔舊稱五馬路[2][3]泰國曼谷的重要道路,經過拍那空縣律實縣[4],連接泰國國王的新舊王宮大王宮律實宮,途徑許多地標、公共建築和政府機關。以潘披朴利叻橋英語Phan Phiphop Lila Bridge潘法利叻橋英語Phan Fa Lilat Bridge為界,分為內拉差丹嫩路ถนนราชดำเนินใน Thanon Ratchadamnoen Nai)、中拉差丹嫩路ถนนราชดำเนินกลาง Thanon Ratchadamnoen Klang)、外拉差丹嫩路ถนนราชดำเนินนอก Thanon Ratchadamnoen Nok)三段。

Thumb
潘法利叻橋英語Phan Fa Lilat Bridge沿拉差丹嫩路向北望,可見路盡頭的阿南達沙瑪空皇家御會館
Thumb

拉差丹嫩路是曼谷舊城最寬闊的馬路,亦有重要政治意義,平日會設立泰國王室宣傳板及展示國王王后像,國王生辰期間亦會有特殊裝飾布置。拉差丹嫩路亦因此同政變、示威等歷史事件繞不開干係,見證泰國政治之沉浮[5]

歷史

1897年,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結束歐洲之旅而返回暹羅,下令在曼谷開闢一條類似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道林蔭大道,作為政治主幹道及巡遊路線,彰顯暹羅王國的現代形象,命名為拉差丹嫩路,意為御行路、王家巡遊路[6][7]。該路在1899年動工,1903年完工[8]。拉差丹嫩路連接舊的曼谷大王宮和新的律實宮,起始於大王宮東北角,至阿南達沙瑪空皇家御會館五世王廣場終止。

1939年至1941年,人民黨政權主導重修拉差丹嫩路的第二段,即中拉差丹嫩路[9]:45,沿路40米範圍的房產全部徵收拆除[9]:56–59,僅餘宣傳部辦公樓(前巴德曼洋行英語Harry A. Badman & Co.[9]:56。1940年6月24日,民主紀念碑在中拉差丹嫩路正式落成,是為人民黨政權的象徵[9]:59。到1941年,中拉差丹嫩路兩側建起多座高層大樓,該年6月24日,中拉差丹嫩路重修工程宣告完工。之後數年,又建成多座大樓,如1942年的王家拉達那哥欣酒店(Royal Rattanakosin Hotel)及1949年的差倫泰劇院英語Sala Chaloem Thai[10]。人民黨政權藉由中段翻修工程得以在這條政治主幹道上占得一席之地[9]:60

拉差丹嫩路因其特殊的政治意義,成為示威者經常聚集的地方[11],包括1973年泰國學運2010年泰國反政府示威2020年泰國反政府示威等,其中2010年示威中有20多人在中拉差丹嫩路喪命[12][13]

2020年1月,官方宣布將翻新或拆毀皇家資產管理局所有的沿路10座建築物。重修建築將以新古典主義設計,暹羅立憲革命時期盛行的裝飾風藝術風格的建築恐遭取代[5]

圖冊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