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扳指,又稱搬指挷指班指[1],古稱螭玦[2],是一種套在拇指上的指環形器物,最早是射箭器具,後逐漸發展為個人裝飾用的珠寶和身分的象徵,在世界多個民族中均有運用。

漢式扳指

Thumb
清代漢式瑪瑙扳指

漢族式樣的扳指通常被稱為「」或「」。目前已知最早的韘出土於殷墟婦好[3]。韘的作用是開弓時套在右手拇指上,從而起保護手指作用。古代少年佩韘開弓被認為是長大成人已具備某種能力的象徵。當時用於射箭的韘通常用硬木、象骨等材料製作,身分尊貴者用玉。至漢晉時期,逐漸演變成帶有裝飾性質的「韘式佩」[4]

唐朝元朝時期,目前未見玉韘或韘式佩出土,宋朝、元朝人的記載中已經開始對韘的理解有所模糊[5]明朝時期,韘式佩又開始在一定程度上流行開來,時人記載中稱其為「螭玦」,有單螭玦、雙螭玦、九螭玦等款式。其中有一些是漢代文物,其餘多為明代仿品。儘管漢及之後墓葬中目前未曾有韘出土,但當時的行伍之人中騎射者仍有使用,只是基本不用珍貴材料製作,所以不被廣泛關注[6]

滿族扳指

Thumb
清代滿族式樣玉扳指

滿族扳指(滿語ᡶᡝᡵᡤᡝᡨᡠᠨ穆麟德轉寫fergetun[7])因早期用料多出自耐磨且透氣性較好的駝鹿角,故俗稱「堪達漢[8]滿語ᡴᠠᠨᡩᠠᡥᠠᠨ穆麟德轉寫kandahan[9]),滿語駝鹿之意。

清代騎射文化盛行的滿族中,當時八旗將士幾乎人手一枚駝鹿角扳指,以「黑章環繞」者為貴,可值「數萬錢」[10]乾隆帝視扳指為滿族尚武傳統的象徵,在其影響下,扳指逐漸從一種實用工具演變為旗人之間的身分象徵。材質也變得更加多樣,從馴鹿角拓展至玉、翡翠、瑪瑙、象牙、金銀、琺瑯等。皇帝及王公大臣佩戴的扳指往往雕刻精美,並鑲嵌寶石,以示身分,皇帝還經常將扳指作為貴重禮品賞賜給大臣。扳指常配有扳指套,以便於攜帶。乾隆帝在八旬萬壽盛典時賞賜諸王公貝勒大臣玉扳指的同時,也隨賜扳指套[11]

滿族扳指式樣來自蒙古族使用的角韘、革韘[12],多為桶型,有詩句花紋雕刻者為「文扳指」;素面者為「武扳指」之分[13]。清宮內務府也有收藏漢式玉韘,但僅被統治者視為文玩[14]

其他

Thumb
莫臥兒帝國時期玉扳指

受蒙古文化影響的薩菲王朝莫臥兒王朝的貴族後裔,也流行使用梯形式樣的扳指,而且不僅戴於拇指,也可以系掛在腰間。這種風尚主要在當時的皇帝和王子之間使用。因其形制與明制玉韘幾乎完全相同,有可能與其政權元、明時期的文化交流有關[15]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