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是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在其作品基地系列中提出的學說,這種科學揉合了歷史學、數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氣體動力學及統計學,用於統計和預測巨大人口的未來活動,在基地系列中該學科被用於預測銀河帝國的命運和人類的未來。
心理史學雖然是一個虛構的科學,但在理論上具有可行性,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1960年代,一些企圖大跨度預測並控制社會的社會學學說參照了心理史學的概念,如卡默洛特計劃(Project Camelot)和現代化理論。卡默洛特計劃是美國國防部在1964年提出並領導的社會學研究計劃,旨在評估戰爭的起因,以及可避免戰爭的政府行為。
理論
阿西莫夫借鑑了熱力學的理論:在多粒子系統中,單個粒子的運動無法描述,但是大量粒子的運動是可以很精確的描述的。阿西莫夫將這個概念應用到銀河帝國上,其人口以百兆計,達到了統計學的數量級。預測一個人或者少數人的未來是沒有可能的,但是對於如此數量級的人類社會動向就完全可以通過統計科學的計算而預知到,可知道未來的各國經濟、國界、兵力、人口數、事件、科技、資源、人的思考。在小說中,該學科由小說人物哈里·謝頓創立,他提出了兩個假定前提:[1]
- 作為研究對象的人類,總數必須達到足以用統計的方法來加以處理;
- 研究對象中必須沒有人知曉本身已是心理史學的分析樣本。即須保證研究對象的隨機性和自發性
不過在《基地與地球》一書中又出現了一個假定前提:
- 研究對象必須為人類智人否則心理史學可視為無效
心理史學預測的未來並非絕對完全正確的,而是以千分數概率來表示未來的可能性;預測時間離現在越遠,這種可能性越小。事實上某些未知的個別因素可能會影響整個人類社會的動向,由此預測將會發生重大偏差,而具體的偏差內容連哈里謝頓也無法預測,只能依靠謝頓安排的第二基地來修正。
秘密隱藏於川陀的第二基地則正是為了保證計劃在修正偏差後運作而存在的。後來第一基地對於心理史學及第二基地的察覺和個別因素變異人類心靈能力者騾的出現,導致心理史學預測上的嚴重偏差,導致對謝頓計劃面臨破產。第二基地果斷的採取措施確保了第二假定前提的完整,並消除了個別因素帶來的衝擊,把謝頓計劃重新拉回了謝頓的預想中。
評論及其他
阿西莫夫在其寫作生涯後期提到心理史學的歷史起源。《曙光中的機器人》發生在基地系列之前兩萬年,外世界奧羅拉星球上的機器人學家漢·法斯托弗嘗試建立一種基於對他人仔細觀察的科學,尤其是他的女兒。但真正影響法斯托弗博士提出心理史學的是他製造的機器人機.吉斯卡特。《曙光中的機器人》最後一章提到:「(吉斯卡特語)是的,先生。是我把這種思想逐漸灌輸到他的頭腦的。這種理論將來有一天將會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宇宙世界的機器人文明終將消亡,沒有機器人的人類文明即將誕生!」。在《基地前奏》中可得知,事實上法斯托弗的一個機器人機.丹尼爾·奧利瓦(R. Daneel Olivaw)誘導數學家哈里·謝頓去進行心理史學的實踐,並最終完善心理史學。
文學評論界認為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學是卡爾·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的翻版,雖然他否認這種說法。[2]
事實上兩者確實有相似之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發展依生產力的不同而有其特定的規律,而心理史學則認為人類群體活動依人類心理上的特徵亦有一定規律;兩者都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有其客觀和慨然性。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歷史唯物主義預測的未來只是一個大概的方向,即共產主義社會,至於其間的過程則需要辨證唯物主義來考量;而心理史學則用統計數學的方法來預測未來,以小說裡提到的元光體來輔助計算,得出各種事態發生的或然率,進而可以用微弱的干擾機制來影響未來的發展。
參看
參考及附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